尽管不见得了解佛法,但我想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六祖惠能。这位佛教禅宗南宗的鼻祖,至少有两个故事流传非常广远。
一个是他承接五祖衣钵的故事。他正在寺院里舂米的时候,听到有一个小沙弥在吟诵一首佛家偈语:“身如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惠能听了,觉得此偈并未领悟佛法真谛,于是张口道:“菩提本非镜,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于是五祖选定他为六祖,继承了自己的衣钵。
第二个是他点化两个小沙弥的故事。他到一个寺庙去讲经,遇到两个小沙弥正在吵架。原来他们俩看到风吹着幡晃来晃去,一个说:“是风在动。”一个说:“是幡在动。”争执不休,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六祖笑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在六祖之前,禅宗的主张是“坐禅”,注重形式,把“坐”当作一种重要的修为方式,但是六祖反对这种僵化的方法,他认为行住坐卧都是在修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形式。梁楷画的《六祖截竹图》就鲜明地表现出了这种灵活的修为主张。
梁楷并不是和尚,他是南宋著名的参禅画家,不拘法度,放浪形骸,绘画也似乎下笔粗率,如同游戏。我们看这幅画,感觉画面的内容极其简单,写意而已,绝不精雕细琢。画的下端,一个老者身穿粗布短衣,蹲在那里,身形极为稳健;他左手扶着一竿竹子,右手挥着短刀,正在专心致志地伐竹。他的背上,有刚刚砍下来的竹叶,可是现在,他的刀并没有砍在竹竿上,而是停在空中。他凝神静气,似乎正在思考着什么,莫非是在劈竹的瞬间顿悟了禅机?
这正是此画所蕴含的禅意。你看,六祖惠能即使是在砍竹子的时候都能悟出佛法,可见挥刀砍竹也是一种修行。这样自自然然的生活状态,正是他所倡导的禅宗南宗教义。他强调从日常生活中自然顿悟,而不是非要拘泥于一些死板的形式,似乎不诵经就无法成佛。梁楷选择这样的题材形式来表现惠能大师这的这一观念,可见他对南宗法理是深有领会的。
画中的竹子,纤细而挺拔,看似潦草的笔锋,却尽显竹之神韵;左侧还有一棵粗壮的大树,寥寥数笔,似乎信手涂抹,大树便风骨昭彰;就连那缠树的藤,也是那么简约灵动。六祖惠能呢,如同简笔画一般,几条墨线便勾勒出一个人形,形神毕现。我想,这样的画法,一方面和梁楷放浪不羁的性格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样看似粗疏简陋的画,来传达出他对禅意的感悟:大道极简,大象无形,就是这样简单的物象,也能让六祖参透禅意,何必讲究什么繁文缛节,戒律清规?至于六祖慧能为什么衣着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褴褛,那是因为他出身寒微,他本是樵夫,一字不识,然而也悟透了佛法,可见佛法在于人心,而不在于形式。
配诗如下:
眼观修竹心无竹,挥刀凝眸静思中。
行走坐立皆悟道,谁道修行必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