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话》的清风流韵(二)
《历代诗话》是一部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诗话汇编,编者何文焕。收录了《诗品》《全唐诗话》《六一诗话》等二十七种,内容涉及作品评点、创作理论、名家轶事诸方面。建国后,中华书局出过繁体字的竖版。除非专家学者,大多数人难以通读。魏晋觉得,书中记载了那么多的诗酒风流、妙人隽语,不该被埋没在故纸堆里。所以,结合正史《二十四史》,以及相关的笔记野史等私家著述,把这本书里有趣、有深意的片段提炼贯通出来,用“说人话”的方式予以重新编写,旨在让中华先贤的清风流韵,惠泽更多的后人。
真正有价值的古典文化,不尽是晦涩冷僻,更有谐趣迷人的一面。
亮相有多惊艳,落幕就有多凄凉。
《全唐诗话》在相距不远的篇幅里,记录了初唐两位名人崭露头角的轶事。今天作一个钩沉,看看故事后面的历史里,有着怎样的巧合和深意。
公元614年,天下多事,大隋朝的国运只剩下四年时间了。
在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有个名叫李义府的男孩呱呱落地。
李家是外来户,全家迁居于此的原因,是男孩的祖父在隔壁射洪县做了副县长(县丞)。副县长的梦想再大,也想不到孙子日后官大十八级,位极人臣,为了给祖父换块风水更好的墓地,动用了八个县的劳役,活活累死一个县令。王公百官争相送礼,葬送车马连绵七十里。
让本文的两个主角在冥冥中产生一丝联系的是,45年后,当李义府纵横捭阖爬上人生巅峰,就在副县长任职过的射洪县,有个男孩降生了,他是陈子昂。陈子昂的出现,使得一千多年后,我们还被老师或家长逼着背他写的诗,等自己熬到做了老师或家长,又回过头逼着自己的孩子背诵。
这两个梓州老乡,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时的惊艳程度,实在是有得一拼。
李义府二十岁的时候,被巡视四川的官员推荐到中央,中央的官员又再次举荐给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不是好糊弄的,要亲自掂量一下他的才学。于是把他召来,令他作一首咏乌鸦的诗——试镜机会给你了,是主角还是路人甲,看你现场发挥。
李义府是个帅哥,史书有记载:政敌曾攻击他凭借容貌得到官员的举荐。而唐朝,不对,整个万恶的封建社会,都是看脸的时代。
好,是帅哥先给自己加满基本分50分。
现在请大家退后——除了皇上,臣要吟诗了。咏乌鸦是吧?有了:
日里飏朝彩,琴中闻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翻译过来就是:
展开黑色的翅膀,翻飞
在清晨的阳光下映托朝霞的绚丽。
幽深的琴弦一弄
暴露了我午夜时的悲泣。
上林苑,御花园
无边无际的大树参天矗立。
却找不到一根树枝
借我栖息。
敏捷,贴题,应景。虽然是自叹处境,年轻人该有的一点野心还在。孔夫子说:哀而不伤才是最高境界,这就是满满的正能量了!再加50分,年度满分作文出笼。
太宗皇帝很欣慰:大唐好青年啊,本来可以靠颜值,却偏偏选择了拼才华。于是说了八个字:“与卿全树,何止一枝。”一根树枝配不上你的才华,朕给你全棵树!
李义府,就此惊艳亮相,登上历史舞台。
越是盛世,越不会发生一朝出头、陡然显贵的人事任命,皇帝赏识也不行,这就是政府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所以,李义府还得在官场慢慢熬资历,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太宗皇帝也没食言,让他做监察官,还兼任太子的秘书——还有比下一任皇帝更大的树吗?
不过,能在现任和下任皇帝身边转悠的,有几个是无能之辈!你帅绝人寰,会咏乌鸦?原来是才子,失敬失敬!站一边的人堆里等叫号吧。
李义府等不得,要抄近路上位。不做非常之事,怎么做得非常之人!
他各种谄媚迎合太子爷,很高级的那种,拍马屁于无形。同时妙笔生花写了一篇文章呈报太子,文章不夸人,而是大义凛然地规劝:坏蛋有很多种,奸术变化无穷,如不扼杀萌芽中,危害程度不可控!
敢于直言的“良师益友”,终于感动了大唐的接班人,又把这篇锦绣文章敬献给父皇。太宗皇帝一看,孩子交给这样的正人君子,放心啊!下令重赏,并且通报表扬。李义府于是官运亨通。
后来太子即了位,升级为高宗皇帝。武媚娘是先帝的偏妃,高宗皇帝偏偏喜欢,一心要让她取代王皇后。朝中的正直大臣为了维护纲常,不知趣地拼命阻拦。李义府想皇帝所想,成功力挺未来的则天女皇晋位皇后,皇帝龙颜大悦。
李义府在关键时候又进一球,奠定了自己的官场胜局。
后来就一条道走到黑,直至封公拜相、权倾朝野。初心是早就忘了,排斥忠良、贪赃枉法……还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帅脸上总是笑呵呵的“温良恭俭让”,下起手来却是阴狠不留情,所以人送外号“笑中有刀”,就是“笑里藏刀”的原型了。并且,看上去人畜无害,实则暗藏利爪,大家又称他为“李猫”。这个喵星人可不萌,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李猫的卑鄙无耻既然被所有人都认清,玩脱的一天也就不远了。当他猖獗到在御前摆脸色作死的时候,对他的劣迹忍无可忍的高宗皇帝终于下令,把李义府驱逐出中央政府,流放到四川。跟着他鸡犬升天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也因贪污而被夺官发配。五十三岁那年,李义府忧愤成疾,死在流放地。李义府被流放在外的时候,朝廷百官还是惴惴不安的,怕他卷土重来。等他的死讯传来,大伙才敢把心放回肚子里。
历史没有饶过他,《新唐书》把李义府列入《奸臣传》,一时气焰嚣张的凶名,化作了遗臭万年的骂名。
副县长的孙子李义府在嘘声中黯然谢幕了。中场休息后,京城长安这个大舞台,又走上了他的老乡陈子昂。
陈子昂是家境豪富的大少爷。有一年当地闹饥荒,地主家有余粮啊,他爹一挥手,放粮一万石,救济乡亲!一万石,大概是一万个人一个月的口粮。
大少爷本来打算混吃等死一辈子了,唯一的研究就是怎么花钱。直到十八岁那年,偶然去乡里的学校,看见别人家孩子读书的高冷模样——“痛悔”,史书上这么描述。
开始读书!虽然后发,却能先至。对于真正的天才,起跑线在哪里都是个赢。陈子昂就这么从大少爷华丽丽变身大才子,进京赶考去了。
卑鄙阴险的李义府最终身败名裂,看才华横溢的陈子昂能飞多高吧。
唐朝的科举与明清时期高度成熟的制度不同,考前先要扬名,求大佬赏识,才有上榜高中的机会。陈子昂虽然在家乡才惊四座,长安城里谁认你这个土鳖啊!并且,当年李义府的成功不可复制。
原因很简单,陈子昂不是帅哥,新旧两本《唐书》一致评定他 “无威仪”。没有眼缘,高官大力推荐的好事就别想了。必须另辟蹊径,才能扬名立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长安市上有人卖一把胡琴,要价百万钱,就是大约一千两银子,折成现在的人民币估计价值四百万左右。京城里的富豪们竞相前来传看这把琴,都看不透什么来历,自然也无人出手。
某天,陈子昂出现了。他拨开围观的人群,让随从照价买下。吃瓜群众震惊不已,一哄而上追根问底。陈子昂胸有成竹地回答:“我擅长弹琴,这把胡琴正可以展我所长。明天我在宣阳里那儿表演,有兴趣可以前去观摩。”
第二天,被好奇心驱动的人们来到了约定地点。但见子昂,酒菜齐备,施施然吃完漱口。然后捧起琴,大声宣告:“我是四川来的陈子昂,著有锦绣文章百篇。在京城奔走,可叹无人赏识。这种琴乐,是卑微的乐工弹奏,诸位君子何必用心?”话音刚落,举起琴用力一摔,这把昂贵的胡琴就此报废!陈子昂又把自己的文章分发给大家鉴赏。于是一天之内,声名传遍京城长安。看过他文章的大佬,赞不绝口。不久,陈子昂考取进士,亮相成功!
陈子昂科举得意不久,高宗皇帝在洛阳驾崩。已故皇帝是在洛阳就地安葬,还是运回长安,朝廷里很有争议。封建社会里,皇帝不论生前身后,都是政治上的头等大事。陈子昂认为正是书生报效朝廷的时候,便上书给实际掌权的武后,力主将高宗皇帝就地安葬,不必劳民伤财运回长安,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凛然正气。武后惊讶于他的文笔,传令金殿召见。陈子昂虽然其貌不扬,却能慷慨陈词。武后出于多种权衡,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不过也加恩赐官。官不大,意义不小,大boss认识你了,机会给了,继续表现吧。
陈子昂钱多,才华更多。其后的岁月里,多次上书议论国家大事。有的是劝谏朝廷,不要大兴土木建造面子工程,把钱用于建设学校;有的是贡献治国之道,用人之策;有的是指点江山,献计威震蛮夷。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涉及。武则天每每被他的文章打动,在称帝前和做了皇帝以后,都反复召见他。
但是陈子昂并没有在官场上大放异彩。
他所提的建议往往得不到采纳,官位最高只到右拾遗,这在中央政府里是个低级职位。后来的杜甫也做过这样的小官,前后两位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一样的人微言轻、命途坎坷。
陈子昂闷闷不乐。恰逢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为大将军,率军讨伐北方部落契丹。武攸宜对陈子昂的文采一向欣赏,就把他带在身边,负责军中的文书工作。这位亲贵大将军缺乏将略,战事不利。陈子昂进谏说:将军您治军不严,像是儿戏。不如您带着大部队守着边境,分给我一万人去突击,“契丹小丑,指日可擒。”这话是相当逆耳的,武大将军的心情可想而知。而且对于书生论兵,更是嗤之以鼻。过了几天,陈子昂按捺不住又去进谏,武攸宜一怒之下把他降职调离身边。
那时候,部队正驻扎在幽州(今北京),陈子昂郁愤难遣,登高望远。目光所及,一片苍凉。于是吟出了千古名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不用翻译,初中课本有详细解释。
千古传诵的好诗也无助于仕途的进步,终于,到了三十八岁那年,陈子昂突然辞官回了家乡。这个举动的原因,史家记载各有不同,最后的结局却是一样的:四十岁出头的时候,陈子昂被家乡的一介县令迫害,死于狱中。家财万贯有什么用,在封建社会里,有财无势,就是待宰的肥羊。
陈子昂的命运,令人唏嘘。他的才华横溢和报国热忱都不容置疑,但是,史书上说他“褊躁”,也就是气量不大,性情浮躁。看他给武攸宜献计,“契丹小丑,指日可擒”的说法,确实比较轻率,对战争的困难性认识很不足。而且人性并不是绝对的黑白分明,陈子昂的道德,也有显著的污点。武则天悍然夺了李氏的大唐江山,改国号为“周”。陈子昂没做沉默的大多数,而是主动献给武则天一篇《大周受命颂》,为谋朝篡位的行径摇旗呐喊。这种政治投机,给他正色立朝的形象抹了黑。史笔如刀,史籍上用了“媚悦”二字来形容。
以上种种,应该是造成他悲剧的部分原因吧。
四川梓州出来的李义府和陈子昂,一个卑鄙老辣,一个才华高绝,在聚光灯下登台,先后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进取之道,却都凄凉以终。李义府的咎由自取自不待言,陈子昂则让后人嗟叹,他的为人虽然白璧微瑕,却是书生意气居多。在世间行走,哪里是身怀一二绝技就能履险如夷。李义府这样的以才济恶、算计太过,墙倒众人推的时刻终会到来,所谓“天理昭昭”,其实就是“公道自在人心”。而像陈子昂这样的天才文人,不能洞悉人心的复杂和世局的诡谲,一心想要凭着如椽巨笔写出不朽诗文,从而匡扶社稷、光宗耀祖,也无异于缘木求鱼。
如果能从他们的人生境遇中体悟到什么,也许是由此可知,奸恶会有一时之快,才华能有身后之名,但是,这个世界当时眷顾的,恐怕是那些不会一味用简单方法解决处世难题的睿智之士。如果李义府有所敬畏、懂得收手,陈子昂像精于文章一样读懂了世事人心,结局何至于此!
当然,还要一些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