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到底改变了什么?三四线城市的日常开销较低,工作压力极小,年轻人大多不必面对房贷压力。因此,他们比北上广深等大都市中的白领阶层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进而享有更高的消费能力。
对,在大都市生活的人,忙碌节奏快,压力大,挣得多的同时消费也高。
滴滴打车其实在大城市挺普遍的,人们都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快,并且认可度也高,最重要的是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影响。
首先,滴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出行体验。有的时候,当一个新的概念出来的时候,就要想如何让市场去消化,让受众去接受。第二,滴滴确确实实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若干年前,谁会想到用手机中的一个软件就可以提供叫车服务,还有车费补贴。第三,从业司机的人数越来越多,增速也很快。
滴滴打车涵盖了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服务,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融合,改变了传统的等车模式。节约了出租车司机与客户的沟通成本,减少了出租车的空乘率,最大化节约了乘车的时间成本。
滴滴打车也有一点相对的劣势,就是司机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司机服务很好,有的司机会出现半路拒客的行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有一个朋友现身说法,他是滴滴打车的高级会员,但因为他的返回费用比较高,成本相对低一些,造成了他打车困难,因为司机载他挣得钱比别人低。他说,自己用滴滴打车这个软件很久了,成为了高级会员却享受不到高级服务,有点失落。高峰期和下雨天,甚至会出现坐地起价的现象,让有些人开始弃用滴滴。
中国的道路带宽是有限的,只有那么宽,但很多家庭都在增加车的购买,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拥堵”。所以才有了单号和双号的限行要求。绿色出行,滴滴打车这个软件的出现,未来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和前景的。
滴滴打车的广告:
把车外的 留在车外
把自己的 还给自己
为了每一个全力以赴的你
今天坐好一点
滴滴一下 专车接驾
为此专门拍了一个小视频,围绕城市青年受众展开的广告短片,通过不同人在车内的睡脸,来暗示其服务方面的贴心。通过不同身份的人在车内状态的片段式记录,来凸显其产品独特的体验过程。作为一个都市白领,广告短片的某一个场景你会觉得似曾相识,好像自己遇到过,感同身受过,引发人的一种共鸣。
滴滴打车的车票服务功能,在微信应用端就有滴滴打车,可以直接下单返现。针对不方便叫车,不会使用或者不熟悉APP的人,用微信红包直接支付即可。方便简单出行。
滴滴打车重视客户的体验,让红包飞回客户腰包里。有一段时间,疯狂地给客户和司机发红包,几乎让全城都津津乐道。用滴滴高管自己的话说,与其把钱花在电视台广告上,不如直接让用户体验产品。
滴滴的补贴政策,顺风车,红包免费送让滴滴一下子成了打车软件中的王牌。有了特殊的品牌价值,给人以靠谱的品牌形象。
滴滴的营销事件,品牌升级换LOGO,以“回家”微博发布悬念倒计时,利用H5、今日头条、微博大V号、户外等进行发酵,引发全城关注。
2016年1月份,北京出现了两次较大的雾霾,承德露露携手滴滴快车共同在京发起“不甘霾没 一露同行”城市抗霾行动,号召人们打响防霾抗霾的“健康保卫战”。
这只是蹭热点的事件营销,关注度在一时间达到了最高,慢慢地热度就会退去,无人问津。
滴滴打车拍的视频《为什么这支视频让滴滴CEO泪流满面》,小短片讲述了滴滴创业者一步步走过来的路,拍得很真实,视频的点击率在短时间就突破了十万,主要是共情力。每一份艰辛都会有回报,作为一个小桔人,每一份力量都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慢慢照亮整个世界。
我是赞同滴滴打车的盈利模式的,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化,利用线上和线下紧密连接,加快了约车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整体的效率。
大数据的采集,在使用打车软件的同时,滴滴打车会记录你的上车位置和下车位置,汇总每个人的信息,分析数据,总结出频率较高的起点和较低的起点,形成一个城市的网络。
信息的价值,因为打车软件涵盖的人群面非常广,致使让腾讯这样的大公司愿意花钱购买信息。
商业地产和商业地块的选择,有人流量的地方才有商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麦当劳,肯德基要选择人流量每天至少50万人的档口。
滴滴打车和微信红包结合,利用手机的功能,完全实现了不带钱就可以出门。
滴滴打车让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让出行更加美好。说实话,现在车辆的增多让车祸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如何安全驾驶,文明出行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课题。
滴滴打车,我觉得是小而美的品牌,帮助更多的司机和用户建立一个桥梁,让出行变得更加顺畅。有一天,它会垄断整个出租车市场,让文明出行成为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