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仰望星空,常感叹宇宙的无穷无尽,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天上的星星充满遐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向太空派出一颗又一颗卫星,在我们前去了解宇宙的同时,也有一些宇宙来客悄悄降落在地球上。
在地球上能直接接触的地外物质,最常见的便是陨石。据推测,每年有大概数万吨来自宇宙的碎块试图冲破大气层,但是绝大多数都在大气中燃烧殆尽。侥幸残留下来的物质降落在地表,形成陨石。人们对于这些幸存者充满了兴趣,甚至有以此为职业的猎陨人。得益于他们以及其他众多陨石爱好者的努力,现在我们在购物网站上都能轻易买到陨石。比起这些吸引人的大块头,每天还有上百吨的宇宙尘埃降落到地面,其主要组成便是微陨石。这些颗粒往往小到肉眼难以发现,但无论是巴西的热带雨林里,还是北极广袤的冰原上,都遍布它们的身影。
就微陨石的起源,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可能起源于奥尔特云或者柯伊伯带的彗星体,可能起源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也可能来自各种行星抛射物或者是星际物质。这些星际尘埃,有一半和地球大气呈一定角度并以几十倍音速的速度进入大气层,在和大气的摩擦中,自身温度升高到上千度,在如此高的温度下,重的元素比如铁、镍等向体内移动,形成核,易挥发的元素则消失在大气中。由于融化过程中氧气也参与反应,使颗粒体表面形成树状的条纹。下降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旋转,这样又让不规则的表面逐渐变得圆滑。最终一颗球形、表面刻有花纹的微陨石顺利降落到地面上,而整个过程其实在眨眼间就完成了。
还有一半微陨石缓慢通过大气落在地面,形态同之前相比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据科学估算,每年每平米会降落1颗直径在0.1毫米左右的微陨石。这样推算在我老家的房顶上,理论上至少存在上百颗微陨石,可是得怎么发现它们呢?以前群里有位大神分享了他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用磁铁在屋顶搜寻。大部分微陨石核都由铁、镍组成,所以都会被磁铁吸附。再用筛网把过大和过小的颗粒剔除,剩下的就需要在光学显微镜下仔细查找了。
然而,人类活动形成的小颗粒会对微陨石的识别产生干扰,比如来自沥青混凝土的黑色带有磁性的颗粒;机械加工产生的球形磁颗粒;或者来自于交通工具产生的微铁球状物体。所以远离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更好的地方,更利于收集微陨石。不过在识别微陨石过程中,能看到其他各式各样的人造球形小颗粒,也是一种乐趣。
人类对微陨石的研究方兴未艾,虽然它们很小很难收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将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有激动人心的发现。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也许就会有一颗在太阳系形成之前就存在宇宙中的尘埃化作微陨石,悄悄地降落在你身边,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