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对于很多事情从未接触过也从未真正的去了解过,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去否定这些事情。比如有一种人在别人去努力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从未接触过这些事情,也从未体验过,努力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会有怎样的收获,但是他们却会对那些努力的人冷嘲热讽,甚至认为这样做的行为是很愚蠢的。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竟然还有很多所谓的老师对此竟然也持否定的态度。
我真的很怀疑这样的老师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东西?
不要说什么在课堂上把该记住的东西让孩子们记住就可以了,笔记不需要这么复杂,简单记录点重点内容就可以了……如果你叫的孩子都是那种天才型的孩子,你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那么就请你闭嘴吧,这种行为完全是误人子弟的行为。
就这个笔记而言,很多人把问题进行割裂了,并没有透过这样的笔记,看到背后孩子究竟是怎么学习的。
别的我不敢肯定,但是我可以非常肯定的一点是,这个孩子在学习的态度上一定是非常端正的!当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端正的,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不会差。
况且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强迫别人必须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呢?你自己过目不忘学会了一辈子也忘不掉,但是不代表别人也能做到这种程度啊!
通过学生的批注我大概能够看得出来这样的笔记其实是从预习就已经开始在上面写了。然后是上课的时候有记录板书,而且课后还有整理。
可以这么说:该生的这篇课文学习严格的按照了认真预习、认真听讲以及认真整理笔记的学习方式进行下来的。
请问,那些说不好的话有什么问题吗?
那些说上课就应该好好听,不要只会记笔记的人恐怕没上过文言文课吧?
区区一篇文言文,如果真的要讲那可以讲很多的东西,如果真的要记那就需要记录很多的东西,如果这个学生能够做到不去听讲而只去记笔记,能记录得这么详细我觉得也非常的了不起!
不知道那些嘲笑的人、否定的人到底是什么心理?
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才是真的学进去的孩子,而那些人包括那些自称是老师的人才真的应该被嘲讽。
他们都是天才,所以就按照天才的学习方法去学好了,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就老老实实按照普通人的学习方式去学,阳关大道各走一边。
我本人是一个喜欢备课时把相关知识点和内容写在书本上的老师,我也赞同学生做笔记的时候,把一些要点或者关键点写在书本上。
但是我看到这张图片,我还是有点惊,这种笔记记录有点过分,正如题主所说的,大量批注,我们来看看这会存什么样的问题。
首先,从这样的课本批注来看,这位学生上课的时候非常认真,但他没有能力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和要点,不知道什么可以记什么不需要记,他把老师讲课的内容一股脑儿全都记下来了,如果上课的时候不能抓住上课内容的重点和要点,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单纯地只是记录,其实意味着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抓住重点和要点,导致了学习最终是盲目的,这样的学生可以说学习态度非常好,但是要注意方法。
另外,如此详细的记录,导致她在复习的时候也很难从中抓住重点和要点,可能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就是照本宣科完全记下来了,这是速记员做的事,不是学生做的事,并没有掌握要领,不知道老师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课后自己去巩固的时候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学习往往成绩并不会很好,她的课堂吸收和总结能力都有欠缺。
另外,这个过程中可能老师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没有对一些重点和要点的问题进行特别强调,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味的去板书,不管什么内容都采用板书,于是学生也跟着抄录,抄到最后自己也不知道抄的是什么,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这也是一部分同学表面上看起来很认真,然后说上课我都认真听了,最后考试却考不好的原因。这也提醒一些老师,上课板书部分一定是提纲挈领部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板书。
所以,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学生都同时要总结,才能有所改变。课堂笔记并不是记得越多越好。另外,如此记满了,也就完全没有了自己发挥的余地了。
如此在课本上大量批注我是不太赞同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占用了课堂的太多时间进行机械化复制,大量挤压思考的空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二是课后又不得不用大量时间进行再学习,且密密麻麻碎片式文字很难复现课堂场景,尤其在师生互动中寻求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那么在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就不需要批注和记录了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体化差异和学科特点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同,一概而论既不科学也不适用。
因人而异。学生之间无论从学业基础厚薄,大脑智力高低,学习能力强弱,记忆时间长短等都有很大的差异,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像这种语文批注也是一样,有些智商高记忆力好的孩子,上课只要认真听讲偶尔记一记就可以了,毕竟最终看你的学习成绩嘛。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基本在课堂上你要求他记下笔记,他也心不在焉,等课检查的时候,成绩真的令你刮目相看。
因学科而异。文理科其实在学习方法还是有差异的。学习理科的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记硬背在理科中是没有一点优势可言。以数学课为例,上课时,学生必须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析有关的公理定理法则以及如何利用它们解决问题,所以没有必要搞什么批注和笔记,掌握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能力上的培养,她可能需要各种类型的训练来达到目的。而文科则不同,以语文为例,字词句篇需要知识积累,文言文诗词需要翻译背诵,这些带有记忆性的片段和场景,注解记录是必要的,也是最好的记忆。当然,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个人认为把那些老师要求记录的和个人尚不理解的注解出来,以备课后之需,还是有必要的。
简而言之,大量批注我不赞成,适当批注还是必要的。因人而异,因科而异,在相等的时间内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适合就用之,如果你不适合就弃之。以上管见还望各位朋友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