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你是经常夸奖孩子,还是鼓励孩子呢?有的家长和老师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而且有很大的区别。
第一,从使用情景上来看,夸奖是在孩子做好的情况下而运用,鼓励是不分孩子是否做好做坏,关注的是过程。
当一个小孩子做的很好的时候,我们都会情不自禁想去夸他,“你真棒”,“你很乖”,“你特别优秀”,这样的话谁都爱听,不要说一个小孩子,就是我们大人听到这样的话,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得意。
当一个孩子做的很差劲的时候,我想大多数大人都难以再说出“你真棒”之类的话,如果说了,也会让听者觉得不舒服,那是一种讽刺和挖苦。
鼓励一个孩子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一个孩子做错,做的不好的时候,要让我们去鼓励这个孩子真的很难。因为我们更擅长去批评和指责,我们的大脑会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大人。希望他能够做到我们所想的样子。
但事实总非如此,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是一个孩子,他的能力和技能和大人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提升和训练。
第二,人生来是有差异的,各个方面都会有差异,如果把一些孩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不科学的。这也是许多大人产生痛苦的根源。
所以,当孩子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去鼓励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
鼓励不是无所谓,不是你不在乎,更不是同情。
有的家长老师会认为鼓励是一种态度,“没关系”,“我不介意”,“你好可怜”,这些话都是消极对待,会让孩子深陷于没有价值的苦海之中。
鼓励是有耐心的告诉他成功的方法。
奇怪的是,我们总希望孩子做的很好,但却从不告诉他们怎么做。
或者说,大人天生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要想孩子做的好,就必须先让他感觉有多差。
鼓励恰恰与这二者都不同,他是有耐心的告诉孩子成功的方法,让孩子训练提升技能。
“你按照这样去做,会更好。”
“我想你应该误解了其中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先给建议后提出优点和先提出优点后给出建议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们对比下面两句话你的感受如何:
“妈妈认为你今天有一点做的特别好,你没有和妹妹因为争夺玩具而打架,如果你能把自己的玩具再给妹妹玩一下,就更好了。”
“你今天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给妹妹玩呢,不过你今天没有和妹妹争夺她的玩具,这一点妈妈觉得你做的很好。”
同样的两句话,假使我们是听者,第一句话会让我们觉得,无论怎么做,你都会对我有意见,有看法。第二句话,用启发式的问题询问孩子的不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为了理解孩子,然后提出他做的好的方面,孩子就会愿意和你敞开心扉,他会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第二,从长期使用结果来看,夸奖会造成孩子虚荣,鼓励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
有很多老师和大人会觉得夸奖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自信从来不是别人的给予的。比如说,“贴小红花”“竖大拇指”等,这些方法都是别人给予的自信,这不叫自信,或者有人理解自信就是“我能行”,这种态度如果过度就成了自大。什么是自信,最直白的一种解释“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自己能力的认知。
夸奖一个孩子永远都只看到了他做的好的一面,从而不断的去赞美他,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会从此依赖夸奖而活。万一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人对他说了一句话:“你这是什么呀,真的很差。”这个孩子会怎样。他离开了别人的评价以后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没有主见,或者说他对自己的能力不了解,他只知道别人一直再赞美他,但他不知道自己确实好在什么,哪里还不够好。
长期的夸奖会造成孩子依赖别人的评价而活。别人说好,他就以为真的好,别人说不好,他就没有了主见。
鼓励,关注的是过程,传授的是方法。让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该如何提升。这样培养的孩子他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实际的能力,他才会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所以这样的孩子才会荣辱不惊,对自己做任何事有自信,而不是自大。
长期的鼓励,会让孩子更关注自我的评价,而不依赖外部的评价而活,会越来越有自信。
当有人夸你的孩子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那是一件好事,因为孩子会压抑自己,他会为了得到夸奖而故意让自己看上去不像一个孩子,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能忍了,他会变得叛逆。
鼓励一个孩子,是我们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去看孩子,不强求孩子马上做好,但要告诉他做好的方法,有耐心的指导他,一步一步做好。
我相信无论是夸奖还是鼓励都源自于内心的爱,只是我们要改变一下爱的方式和方法,毕竟我们爱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