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两天,还是在紧锣密鼓地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内容难免有艰涩疑问之处,但总体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不能说全部掌握和了解,但基本上是能够看得懂。思维在跟着眼睛高速地运转着。
今天的阅读完成了分析阅读的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规则。现在用适当的标题写出来:
分析阅读的第2个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1,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2,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4,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但没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3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的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5,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出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3,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7,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8,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9,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0,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1,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谈谈今天的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体会。
发现自己过去的阅读存在很多误区。哪怕我现在知道了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不同的内容。但是我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我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
我特别喜欢玩味句子,去揣摩一句话当中的修辞,却从来都没有去深入地挖掘书本的内容,或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我仅仅是逗留在文字的表面,对语言和文字感兴趣,而不是去思考一本书的内容和思想。
这样的阅读会导致自己读下来脑海中还是一团迷雾,自己连一个问题也没有提出,更无从输出。这样的阅读是不会给自己开阔一些原本就没有的视野。
不肯用分析阅读的人,最容易犯玩弄文字的毛病,这样的阅读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
以后的阅读不应该停留在字句本身,而是一定要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而表达出和作者同样意义的内容。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传统文学散文家琦君的一部分作品。在一章有关阅读和写作的内容中,她提出,如果你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作者的内容和思想,那你就有了他一半的创造力。
这话其实并不是一句妄论。就心理活动方面来说,鉴赏与创作应该是在同一个水准上的。鉴赏与创作是可以相互激发,高水准的鉴赏力自然会引发满腔创作的热诚。俞平伯先生也曾经说过能鉴赏就能创作,因为你已经同作者的心灵相通,和他在一个水准上了。
这就能很好地解释我们为什么在生活中能够看懂一些娱乐资讯,但是对一本很难懂的好书,读起来确实比较吃力。
在阅读一本好的,但比较难懂的书,一定是需要心平气和地去好好地读下来的。当这一本书困扰你时,也不建议你去读阅读评论这本书的文章。就是说,当你找寻外力帮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个人阅读,如果经常这么做,最后你会发现越来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了。然而如果在阅读一本难懂的书之前,看了其他人的导读或摘要,那么你就隶属于他了。这样你就没有寻找到阅读真正的自由。
所以内在阅读的规则是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与前言。相反的,外在的阅读规则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
虽说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视,去批评。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阅读某一作家的作品时,一般都是带着学习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寻找字里行间的情感共鸣,以及人生哲理的实用干货。阅读一本好书,你会被启发,会被说服或被影响。最后,透过一本书,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阅读所有的书。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伟大的读者,是因为他们读得很精,他们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他们的程度就可以与作者相匹敌。读者与作者旗鼓相当,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地,一个好学生通常会变成老师,而一位好的读者也会变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