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微信群里突然被@
五姨发了这么一条消息,@了所有人,语重心长地告诫一句——水果有毒,少吃为妙。
跟平常那些骗转发专用的“转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再不转就晚了” “99%的人都不知道” 的标题党链接不同,这回是一段文字——没法自动忽略,我不用点开就能瞄到关键词。
慢着,“皮胶”是什么鬼?
部分水果有时候是有必要打人工果蜡的,也不全是为了好看吧?
趁着比较闲,我立马点开百度和知乎。
不出所料,这几句话堪称谣言模板:
1.常见的生活片段——饮料你可以不喝,水果蔬菜总不能不吃吧?
2.移花接木的专业词汇——既然说是为了保存农药的,安个名字叫“皮胶”能沾边吧?
3.选择性忽略信息——保鲜抗菌作用忽略,只保留美观的作用,听起来比较可怕吧?
更可怕的是,这么一条消息丢上去之后,还真的引起了中老年亲戚们的热烈反响。
“太可怕了”
“哎呀你不说我还真没想到”
“怪不得街口水果摊的肥强天天擦苹果”
“少吃保命啊”
谣言目的达成了——引起了群众的恐慌。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人生路上第一次给七大姑八大姨们辟谣:
猜猜他们什么反应?
“小孩子你不懂”
“xxx转给我的,人家可有文化了”
“上次有个链接讲的也是这个,好几十万的转发,肯定是真的才多人转的啊”
“书上是这么写,小贩肯定不这么老实”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倔,什么都不信”
……
第一次给中老年亲戚们辟谣,以失败告终。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大多数人都转了的,就是真的,尤其是他们拥有丰富人生经历的朋友也转了。而我,永远是个小孩子。
忍不住想,这群自称见过大风大浪的老人家们,到底活在一个怎么样的微信世界里?
那一年日本地震,三姨看了微博花200软妹币屯了八包盐;那一次舅妈看见朋友圈《别随手丢了,这都是宝》的链接,给我大表哥炒了两天西瓜皮吃;小表哥喜欢吃海鲜,姨丈就赶紧转发《吃这个等于吃砒霜,赶紧告诉身边的人》……当然还有无数种走向人生巅峰的方法和总结人生的几十个道理。
是的,他们的微信世界,多的是谣言和鸡汤。
当然,这一切经常成为我们几个年轻人吐槽开玩笑的梗,然后就并没有然后了。
因为不约而同地,我们都屏蔽了他们。
每天七八条转发刷屏——套路大同小异的生活贴士、那些危言耸听的标题党谣言,还有那些用十句话三个道理五个角度总结人生的“禅宗”和“佛说”……理性上我知道,这一切的出发点并不坏——他们真的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子的,他们真的觉得那样对健康好,他们真的觉得不转别人就不知道了。但感性上,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这些,真的是一件相当影响用户体验的事。于是年轻而忙碌的我们随手就屏蔽了他们。
结果,信息来源的单一,让微信世界里传播的信息渐渐成为了他们的信仰。
这时候突然来辟谣,就好比你遇到一个朋友端着一碗没给勺子的鸡汤《马云告诫年轻人的十句话》,憧憬着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然后你评论一句——相信我,马云没并有这样说过。这跟他们深信的世界观不一样啊!
于是就让他们自high好了?
我哥确实是这么想的。
除去那个认认真真炒瓜皮的行动派舅妈,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会将微信世界里教的方法用起来。哪怕是用了,也不过是柴米油盐的小事,真有什么关乎身家性命财产的大事,还有几个年轻人把关。
作为家庭群里年纪最小,也是唯一一个第一次这么认认真真辟谣的后辈,我知道,要让那些活了半个世纪自认为见过大风大浪的老人家们构建一个新时代的知识框架,大概真的很难很难。
但最起码的,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讲讲道理,还是有必要做到。如果每一个人的爸爸妈妈都理智一些,刷他们的朋友圈,大概就没那么煎熬了。
就像那一年我三姨屯了八包碘盐后差点拉着我妈坐车去隔壁区买盐,我第一时间打电话让她少花这冤枉钱。就像我爸给我煮虾前特地问我有没吃维生素C,我淡定地告诉他除非我把维C和虾当饭吃不然死不了。
这无关他们自high与否,而是关乎他们的生活质量。
他们活了大半辈子,理应用这些通讯科技看看这么大的世界,而不是听从那些“转出去”的暗示活得紧张兮兮。
哦对了,家里亲戚这么多,我唯独没有把我爸妈的朋友圈屏蔽掉,反而特别关注他们两老最近都转了什么。
毕竟,我可不想吃到爆炒西瓜皮。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