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德第一天,让我大开眼界的不是德国的科技和德国人的死板,而是我们团队中的中国青少年男人。他们颠覆了我这四十多年来所受中国传统教育中关于男人的风格的定义。
他们好吃。十五六岁正在发育头上的男生吃得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不仅仅是吃的多,而且是很在乎,很关注,也有很广的知识面,哪家好吃?好吃的是什么?遥想我当年,也算是个吃客,但是和他们比不是差了一个等级。在我从学生时代到工作、创业,很多时候,吃是为了工作可以放弃、将就、简单处理的事情,但是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不存在的。他们会叫:我好饿啊!
他们容易累。“我好累啊!”“还要走多远?”。在飞机上我基本上没有去催促他们停止看电影和打游戏,他们自己就已经睡着了。我想起我小时候有一次老爸去上海出差,带我一起去,80年代的上海,没有出租车,只有那种3轮颇颇车,我老爸是个很老实的人,他没有舍得叫,一路带着我走,去挤公交车,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上海18路电车的拥挤留下深刻印象,也锻炼出走长路的忍耐力。后来进入南大第一年军训,我们从南京市中心的鼓楼一路步行来到长江北岸浦口山里的空军部队,近6个小时的行军,我没有掉队。但是现在的男孩子,我不知道。他们不是学校每年也军训,不是还有不少参加所谓军营夏令营的吗?
他们喜欢买东西。飞机刚落地,消费就开始了。离开机场时,乐高已经大包小包。到了科隆大教堂集合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拎着袋子回来了,AJ的鞋子、万宝龙的笔,几百欧元就这样流向了欧洲经济。这让同行的女生大为错愕。
看着精致的他们,我觉得自己有点土了八几。说好的中国男人的内敛、坚韧、粗犷呢?说好的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吃苦耐劳呢?
欢迎收看德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