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好奇为什么这本书获得了这么多名人 ,比如费正清,张宏杰等的极高评价,我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让这么多人叫好。
但这本书偏偏是一本历史读物,因为我在历史方面的知识还非常匮乏,所以这方面我没有很全面的见解,也没有很独到的想法,像牛顿说的那样,我们都只是在海滨拾贝壳的孩子,为拾到一颗漂亮的贝壳开心。通过这本浅显易懂但学术含金量极高的历史著作,我更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史。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读这本书时,也有一些讽刺,清朝从开始的“天朝上国”心态到不得不剿夷再到抚夷,西方国家本只是想打开中国市场 获得更多利益,但是他们在清朝统治者的自大中看到更多的是清朝的无能,这助长了他们的贪念,所以他们要得更多,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想扒一块中国的肉,喝一口中国的血。即使清朝统治者再愚昧自大,也总有一些人被这眼前的形势深深刺痛。
最先站出来的是少部分士大夫,但也是一群最怯弱的士大夫中的一小部分勇敢一点的士大夫。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中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如果开始维新,这些只会读书,考试的士大夫就有失业的危险了。所以我们更要肯定那些敢于站出来说西方技术比我们先进,鼓励学习西方技术的士大夫。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开始的他主剿,可后来没人支持他,士大夫讽刺他,皇帝也在利用完他后把他推出来当牺牲品。渐渐地,这个勇敢的士大夫,开始退缩了,但是他也在暗暗做着努力,组织人翻译西方语言,了解西方情况,努力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却因为害怕丢掉名誉始终不敢敲醒美梦中的其他士大夫。虽然作者对他的否定大于肯定,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不愿责备他,在这样的一个孤立的环境中他真的称得上勇敢 让我没有完全对中国的士大夫失望。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更多的士大夫清醒了,以恭亲王奕诉,文祥,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人开展了洋务运动,为求富更为自强。他们尊重西方的科学技术 ,并努力学习,为此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可是这样也没能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因为这些人始终受的是旧教育,他们始终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的 ,但就是这种旧的制度,旧的精神阻碍了他们。民众和士大夫的守旧无法解救中国,他们始终信奉老祖宗的那一套,他们永远打着不崇洋媚外的旗号,看着中国一步步沦陷。
但如果有一个人提出一个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的方案呢?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所以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他利用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把孔子重新定义为一个改革家,鼓励中国进行政治改革,但是即使有皇帝的支持,他们终究是斗不过慈禧和那些害怕改革后失业的士大夫。对此我很瞧不起那些自私自利的士大夫,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拦,如果国家灭亡了,再高的官位又有什么意义呢。
后来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复兴方案,无论是在作者看来还是在我看来,中山先生是一位很值得让人倾佩的领袖。他对西洋情形和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等人之上。他方案中的每一步都是具体的 ,精密的,有步骤的,方方面面都顾得到的。他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制。虽然过程艰难,但好在取得了成绩—打倒了清朝。把古老的帝国变成民国了。但是,终究被袁世凯抢夺了果实。其实无论中国再怎么改变,人民思想却依旧不变,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次中山先生为之后解放人们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既然学习器物,学习制度,都会受到顽固思想的阻碍,那我们就得从源头抓起了,我们不仅要学器物,学制度,更要学思想,中国一直推崇古代的家族观念,但是在近代化时期,家族观念就是一盘散沙,成为人们自私自利的借口。而西洋国家在历次革命过程中却形成了深刻的民族观念。要变就要变得彻底些,半新半旧的办法总是没有什么用的。1915年 ,《新青年》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封建思想和制度遭到了一次最惨烈的攻击,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都充满希望想建立一个西方式的现代化国家。
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放弃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由历史和我们当时的国情决定的。我们放弃君主立宪,放弃民主共和,我们一心一意宣传马克思主义。
读了蒋先生的书,我看到了许多被历史美化的英雄,也看到了许多为国家真正努力的英雄。无论是地主阶级,维新派,还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还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不管阶级,不管方法,他们都是为中国努力过的人,但是我们要知道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希望。这本书没有太多主观色彩,有的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娓娓道来,无论是历史的演变,文明的冲撞,我们都要记住以史为鉴。
最后想借用书上的话结尾。读史使人明智,宽阔,甚或自由。蒋先生所著,是一本人人都能读,也人人该读的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