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一个关于手持手机测试性格的文章热遍朋友圈,而且还有很多朋友在评论里坦言很准,下面我们先一睹该文的全貌,上图:
从图中的ABCD四个选项的答案来看,其实你只要认真阅读任何一项,你都会觉得很准,这是为什么呢?
二
其实,这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被破译的老梗。1948年,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就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对学生们做了一项人格测试,并就测试结果给每位学生一份分析报告,之后再让他们分别对这份报告的准确程度打分,最低1分,最高5分。
结果,学生们在没有互相比较的情况下就纷纷觉得报告神准,说的就是自己,他们对该报告的评分平均值高达:4.26分。
实际上,学生们拿到的是同一份分析报告,全文如下: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这是因为人们受到了主观验证的影响,而所谓的“主观验证”是指只要我们深信一样东西,我们就会搜集各种证据从而支持我们的结论。在类似的“分析报告”中,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辞,因此,想要找到可以支持“神准”的证据自然轻而易举。
从此,类似的这种现象就被统称为“巴纳姆效应”。
三
“巴纳姆效应”通常被运用在冷读术中。
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算命先生,还是以咨询服务为生的专业人士。ta们往往会先以:
你看起来十分内向(或外向),但其实你有不为人知的开朗(或内敛)的一面。
不知道个中原理的小伙伴往往暗暗吃惊,觉得对方看人很准,甚至有些还会“极为配合”地吐露更多的讯息,从而为对方套你更多的话做贡献。作为防骗,你不得不掌握一些类似的心理学知识。
当然,刀子即可以成为凶器,也能用在正途。熟练掌握和运用“巴纳姆效应”实际不失为一种人际沟通的本领之一。尤其是当别人正在负面的情绪中时,你也可以以类似:
你看起来似乎对刚才的那件事情毫不在意,实际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能说说吗?
只要问题的内容不至于过于敏感,当对方一吐为快之后,必然会感激善解人意,愿意倾听的你。
四
最后做一下总结:
1.每隔一阵就会出现一次类似“星座”、“血型”、“姿势识人”的月经贴实际充满着“巴纳姆效应”的影子,擅于识别它们能有效让你少缴智商税。
2.“巴纳姆效应”的合理使用还是很有益处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能让你迅速称为善解人意的沟通达人。
3.没事的时候多学一点心理学,让你的眼界和智慧比身边的人高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