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故事其实很简单,海莲是生活在纽约的女编剧,生活不算好却爱书成痴,弗兰克经营者伦敦的一家旧书店,对善本古籍非常精通,是个温文儒雅的英伦绅士。偶然间海莲听说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在售各类旧书,便写信联系买书,弗兰克负责给她回信并找书。这样慢慢的俩人便熟识起来,书信的内容也从对书籍的谈论扩展到了各自的生活。海莲也慢慢地知道了书店的其他成员,还认识了弗兰克的家人们。当时英国是二战后的恢复期,物资都是配给制,自己生活都不富裕的海莲除了尽力多买书支持书店的生意之外,还会给弗兰克他们寄去食物、衣物,慢慢的他们之间就像家人一样了,他们常常互相邀请对方到自己家做客,只是二十多年后,直到弗兰克去世,海莲都没能如愿见到大洋彼岸的老朋友们。
海莲和弗兰克互相通信二十年,没有见过一面,却心意相通,宛若知己。许多人说他们之间是爱情,那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如果真是这样我当然也是高兴的,但我不想罔断这份联系的本质和分量。不管是怎样,唯一可以确信的是这藏在这书里的心灵交流和写在这信里的丰富感情。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整本书读下来都是淡淡的感觉,淡淡的感想、淡淡的喜悦、淡淡的遗憾、淡淡的惆怅、淡淡的悲伤。就是这样淡淡的感觉,让我觉得读书真好啊,写信真好啊。
因为这本书,现在的查令十字街84号是全世界书迷心中的圣地,她在书迷心中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贝克街221B在侦探迷心中的地位。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都想静下来读一本书,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或者仅仅是自己浮躁的内心,读书,读一本纸质书,感受指尖滑过书页的感觉,感受书里的内容带给我们的思考或感动,这些似乎都成了奢侈品。为了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我们打开了各种电子书,但心中放不下的依然是那带着油墨味的薄纸。书是如此,信也是。还记得读中学时会交笔友,那种收到千里之外的信件的喜悦是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还有爸妈珍藏的那个年代他们互寄的情书,每一个字都是幸福的感觉啊。现在各种通讯工具普及,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能通过QQ、微信方便快速得联系到,“书信”这种东西似乎再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可是有的人我依然想给他们写信,用墨水亲手印下心里的那些话。信过时了,有些感情永远不会过时。
“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海莲·伊芙
二十年不见面,仅用书和信构建情感,不论是怎样的感情,他们一定是最理解彼此的人,这一点也让我深深地羡慕。只是凡事都有终了的时候,弗兰克去世了,故事也终结了,但海莲还是没能去看他一次,这也给书信两端的人留下了抹不去的遗憾。但海莲与弗兰克、与书店里的每个人之间的那种纯粹的感情让我十分感动,我想他们每个人对书也是这样的感情吧。这样的感情最集中体现在这句话:“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