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与成长
文/书山花开
叛逆是成长的主题曲,每一个音符和旋律,都生动地演绎着成长在不同阶段的独特内涵。
那一声“逃学吧”,在幼小的胸腔响起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恐慌。10岁的年龄,懵懂无知,但老师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责打,让那微若游丝的声音,经时间的酝酿后,在某一天响若惊雷。
终于带着不可遏止的思想,从学校里出走,没带一个铜钿,脑海中只有往县城里去那个朴素的念头,急急惶惶在满是荆棘杂草的山里乱走。走不完的是心中的委屈与不忿,望不见的是梦寐以求的炊烟。三天,离家八里,在不可知的陌生村子里,在肚子咕咕的叫声里,在母亲焦急和心疼的目光里,那颗逃学的心,尘埃落定,出走的历程就此结束。罢课的做法固然可以商榷,但结果并没有想的那么糟糕,因为从此以后,老师有了很大的改变,责打不再是儿童的日课,粗暴也不是他原来的名字。
“我死也不会磕头认错的”,那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从心底升腾的时候,平静已丧失了大半片天地,但执念坚如磐石,不可动摇。13岁那年,多年书籍润泽,知识占据了心灵的高地,曾经的盲目冲动已经像潮水一般退去,每次出征,一马当先的是有理说理的辩证。精于算计的父亲,自以为信心满满,固执得不可理喻,丧失了平等和冷静的心,在“辨证”面前,大发雷霆。父权以不可阻挡之势,像放开闸门的洪水一般,奔腾而出,汹涌澎湃。在许多客人面前,它发作得如大雨滂沱。“懒而无用”的评价,像唐僧念紧箍咒那般,令人痛彻心扉。公然的反抗,就是挑衅,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冲撞得对方怒不可遏。“不孝子孙”的封号,也随风飞扬,被嘀咕的人群捡拾起来,不停地嘀嘀咕咕。
屋后的池塘,明了争议的全部内容,塘水清澈,如镜子一般,照出两张同样愤怒的脸。面对着步步紧逼的恐吓,“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这震耳欲聋的话在水塘引起了回响。对峙将空气凝固,里面充满着危险的气息,似乎随手点一根火柴,就会瞬间被引爆似的。
妥协是最好的结果,单腿下跪抵消了计划中详尽的暴打,斗争在不可思议的辨证中结束,而青春的躁动依然留下浓重的火药味,久久不肯消散。
控制终究会丧失它全部的领地,成长以叛逆为名,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冲破狭隘的思维,走出富农精打细算的目光,走向无限广大的日月山川,挥洒青春,创造属于生命的奇迹。
絮言
01.打算开展《红星照耀中国》主题式名著阅读活动,按余老师给我们互动培训所进行的活动那样效颦:划定阅读范围,按组讨论拟定一组关键词、设计三个问题,尔后作展示分享。昨晚已仔细阅读有关原文,做了部分章节的概括,算是对内容的进一步熟悉。今晚的改写,是对主题词的操练:选择第四篇的第一章节有关内容,按“叛逆与成长”主题词进行散文化的演绎。
02.改写的原文依据:①10岁“罢课”: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这次‘罢课’胜利了。②13岁池塘边斗争: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
同一章节的主题读写:阅读与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