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ike Dash
译/Sober
原文/mikedashhistory.com
在澳洲北部的阿纳姆岛沿岸——这或许是公元1700年以前的某一天,澳洲土著人与马卡萨群岛渔民第一次相遇的情景。
对于澳洲早期的历史 ,人们所知道的,大概只有:在1788年年初,第一舰队的犯人们(英国登录澳洲大陆的第一舰队船员多数为当时欧洲臭名昭著的罪犯)到达澳洲前,这片土地与世隔绝,并处于一种发展停滞的状态长达数千年之久。自上一个冰河期以来,土著居民就与外界隔绝了,并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朦胧的、梦幻般的时空。在这个”梦幻时空“里,没有流年,甚至连历史的概念都没有;那是一种纯洁而原始的生活状态,澳洲的原住民,与这片土地和谐共处,没有开采和牟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直到英国人登录澳洲,并在这片土地上宣誓欧洲主权。他们破坏了这曾经的伊甸园,玷污了扎根在这土地上的那些高贵的”野蛮人“。
《海参:中国与马卡萨群岛原住民的贸易故事》(2010)作者:周小平 该作品于墨尔本博物馆展出。
这幅关于澳洲马卡萨群岛原住民的作品有许多不实之处,更多的是表现出20世纪70年代新时代艺术浪潮的热情与奔放,而非历史原貌。作品将数百个部落,几十个不同语系的族群融合在了一个无无差别的群体中,把这些生活在红色中心的沙漠地带乃至北部茂密丛林不同环境下的人们都安置在同一画面中,虚构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神话,把库克船长到来前的那个时代升华为”梦想“的同义词。更可怕的是,它给澳洲原住民们虚构了一个人设,坚称他们是纯洁的,以便使他们 看起来很原始;使我们错误的认为,他们始终与世隔绝,作为一个人类的族群,他们始终是如此的神秘和独立,几乎和世界其它族群的人们没有任何来往。
这一切,都扭曲了一段虽不明确,但却更具有说服力的历史——澳洲原住民从未与外界断过联系;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曾与新几内亚人有过频繁的互动,并且从17世纪开始,在西北部海岸,他们还曾与荷兰船员有过零星接触;更为惊人的是,生活在远北地区的人们,那些被今天的澳洲人称之为”最北部“地区的人们,和印度尼西亚商人们保持过至少长达几个世纪的活跃的贸易往来,并使得他们与中国、日本这些国家的文明建立起联系。
海参贸易的主要路线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尤其是因为它几乎不涉及到欧洲人,由于它颠覆了人们对于澳洲的普遍认知,这便成了一段非常值得一提的故事。在这段历史中,澳洲的原住民们不仅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会晤、共同劳作,而且这一切往往是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也与其他地区的人们一起生活、一同出海.......这一系列活动所引发的最惊人的结果是,当第一支白人探险队在深入澳洲北部腹地后,竟发现了一个,会讲一点英语的土著人,在一次航海中带上这名土著人,他竟可以指认出新加披的方向。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一系列离奇遭遇发生在第一舰队登录澳洲之前,在澳洲马卡萨苏拉维西群岛的某座岛屿上。
这段历史起源于明朝时期的中国,在16世纪晚期的某个阶段,中国的厨师们开始使用海参作为汤料,这种动物生活在浅海底部,在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都有大量的发现,海参通常呈圆柱形、表皮坚韧,覆盖着白垩疣,看起来并不是一种很起眼的食材,西方国家一致认为它看起来令人作呕,甚至,达尔文的死敌Alfred Russel Wallace把它们比作”在泥里滚过,然后扔进烟囱里的香肠“。然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他们却有很多功效:煮熟后,他们有种果冻般的质地,有助于带出其他食材的味道;他们还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尤其在增强男性性欲方面,在1757年的谋篇文献中记载”海参,补肾、益精、壮阳“。
附上一只萌萌的海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由于人们对于海参的功效坚信不疑,便催生了强烈的市场需求,在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当地的物产资源都满足这一需求,尤其是中国南部海南岛周围的浅滩。但海参的种类有上百种,功效也不尽相同,于是很快,中国商人便开始寻找新的货源:早在1636年,这种动物就在摩鹿加群岛被捕获,又相继在16世纪20年代在弗洛雷斯群岛附近海域被抓获,直到17世纪初,马卡萨群岛也开始了活跃的海参贸易。有记录显示,1717-1718年,共有11吨海产被卸在码头上,此后市场迅速膨胀——到了18世纪中期,出货量达到每年近300吨,十年后,达到近450吨。粗略估算,每吨货物包含约2.8万只海参,每年这个港口捕鱼量至少达到一百二十五万只,到了该世纪末,海参已经成为马卡萨群岛海上贸易最重要的大宗商品,这些海参被远销到印度,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买主,数十艘中国买主们的商船停靠在沿岸,用以装载物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