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自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初步了解三只猫的经历。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家里养过小动物吗?
学生各抒己见。
师:有一位作家叫郑振铎,他家养了三只猫之后永不养猫。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学习他写的《猫》,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图1
二、聚焦三只猫
师:同学们,在课前大家已经了解了三只猫的经历。如果现在这三只猫摆在你的面前,让你去挑一只,你最喜欢哪一只呢?
生:我最喜欢第二只,因为第二只猫既活泼又有趣。
生:我也喜欢第二只猫,它使我们快乐。
师:你们最不喜欢第几只呢?
生:第三只猫,它不但长得丑陋,而且不活泼,很忧郁。
生:我不喜欢第三只猫,它很懒惰。
师:作者和你们一样,也不喜欢第三只猫,可是为什么在第三只猫死后却更难过呢?
生:因为作者冤枉它,一棒子把它打走了,它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作者很难过。
生:作者认为第三只猫的死与他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责任在他,所以他非常难过。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因为它长相不好,所以不喜欢,就认为它把鸟给吃了。
生:不是,我觉得是作者冤枉了猫,所以他非常难过。
师:作者冤枉猫,有证据吗?
生:作者认为鸟是被它咬死的,因为它当时在阳台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东西,所以认为它吃了猫。
师:“好像”一词说明了什么?
生:猫可能在吃东西,也可能没有吃东西,这是作者猜的。
师:透过这个关键词我们明白了,其实猫被判有罪是作者主观臆测的。
师:当作者发现是一只黑猫把金丝雀吃了的时候,他心理是怎么想呢?
生:很后悔!
生:我真是糊涂呀!我应该查明事情真相,再看要不要惩戒猫。
生:真是后悔啊!我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就认为是猫把鸟咬死了。
生:这只猫真是可怜呀!大家都不喜欢它,我还认为它咬死了鸟,它心里得有多委屈啊!
生:可怜的猫啊!你不会说话,也无法申辩,只能默默地忍受我们对你的不公平。
师:一只猫么,死了就死了呗!怎么还有这么多的后悔呢!
生:我觉得猫也是生命呀,作者感到非常后悔,是作者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现。
生:这也表现了作者的善良。
师:你们说的非常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对动物的一种尊重,因为动物不会说话,它们无法为自己申辩,所以当作者冤枉了猫的时候,感到非常的惭愧,这也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生命意识,他的自省精神。
师:现在想想,作者一家为什么永不养猫了?
生:因为第三只猫让他们觉得内心愧疚,所以不养了。
生:作者看到猫就会想起曾经的三只猫可怜的结局,就会难过,所以不养了。
生:三只猫不是死,就是丢失,都让作者感到很难过。
生:猫成了作者痛苦的回忆。
师:同学们,也许在我们的生命中,那些喜欢与爱确实在我们心里能留下痕迹,但是留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往往是后悔,是愧疚,是自己永远没有办法弥补的一种痛。
师:老师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曾经无话不谈,但是因为一件事情,她伤了我的自尊心,从此之后我就不再与她交往。后来我听说她得的病非常严重,我就去看了她一次,她哭着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久都不来看我?”我说以后会经常来看你的,可是那时候我刚生了孩子,太忙了,所以就再也没有去看她。不久就听到她过世了的消息,我的内心很悲痛,很愧疚,因为自己的小肚鸡肠,因为自己没有在她生病的时候去看望她,因为没有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去陪她……现在每当看到与她曾经交往的任何一种物或场景,都会想起她,内心都会有酸楚,有愧疚。她成了我内心深处永远的痛了!
师:作者永不养猫也许表现了他不愿面对痛苦,不愿面对生命的消逝,不愿面对失去。这一点也是我们人性的弱点,我们喜聚不喜散,喜欢拥有不喜欢失去。
屏显
尊重生命 善待弱者
反省自己 内心宽容
师:所以作者通过这只猫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尊重生命,善待弱者,多反省自己,内心保持宽容,这样也许可以减少一些愧疚,拥有更多。
图2
三、聚焦构思
师:文章中三只猫去世之后,作者都写到了自己的感受,你觉得这些感受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屏显: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却总是失踪或死亡。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生:三次感受体现作者对猫的情感越来越深。
师:大家具体说一说。
生:作者的第一次感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猫死了,作者感到酸辛,说再要一只猫来。引出下文的第二只猫。
生:第二次“很久不养猫”,表明作者对第二只猫的丢失很伤心,很久都不养猫。又引出下文的第三只猫。还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最后一只猫死后,作者不仅难过,还很愧疚,所以永不养猫了。
师:作者最后一次感受和开头是什么关系呢?
首尾呼应。
师:如果说文中的三只猫是三颗珍珠的话,那作者的三次感受就是什么呢?
生:作者的感受就像三条线,把三只猫串起来了。
师:这篇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作者用自己对三只猫去世或丢失后的情感串起了文章的内容,这就叫线索。
屏显:
线索贯穿全文,条理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完整。
师:大家都喜欢文中第二只猫,可是它的结局是什么呢?
生:被人抱走了。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生:因为它太活泼了。
师:哪个字很关键?
生:太。
师:“太”表现在哪里?
生: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
生:它有时从树上越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师:这与它被捉走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因为太活泼,不怕生人,还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这样就为陌生人抱他创造了机会,
师:她活泼的性格与它被抱走的结局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说这就是作者巧妙地在前面埋下伏笔,才使得后面的结局水到渠成。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师:如果没有前面埋伏笔的这些话,那后面的猫丢失就让我们觉得很突然,不符合人物心理。大家觉得前面的伏笔除了猫的性格,还有哪些呢?
生: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的查问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一回方才寻到。
师: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猫的最终结局?
生:提心吊胆。
生:“每天”“好几次”。
生:“每次”“寻一回”。
师:这些词语表明什么?
生:猫经常出去。
生:可能猫太贪玩了,跑得很远。
师:读出这种感觉,注意重音。
师:还有吗?
生:小妹常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是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生:我觉得这句话就像是预言,后面它真的就被别人捉了去。
师:是的,这样写后文才是顺理成章的。
生: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生:这里亡失的预警也暗示了小猫可能会被捉走。
巧妙设伏笔,行文更自然,结构更严谨。
师:文中的伏笔还有吗?
生:我觉得第三只猫长的很丑,大家不喜欢它,也是为后面作者冤枉它埋下伏笔。
生:因为我们不喜欢他,往往就会认为它与错事有关系。
师:你说的真对,这揭示了我们人性的软弱。
生:它经常望着鸟笼,也是为后文大家怀疑他咬了鸟埋下伏笔。
在文中使用线索、巧设铺垫,不仅显示了构思巧妙、严谨,使文章条理清晰,行文自然,还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很多文学作品都在构思上有独到之处,比如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大家今天回去阅读,并就构思写出自己的感受。
图3
作者简介:任米荣,青春语文工作室成员,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四屯初级中学教师,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热爱思考。愿做永远青春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湿地幸福地栖居,绽放属于自己的苔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