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去逛超市,快到收银台的时候,在临时搭建的万圣节商品区,看到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在玩一个塑料的南瓜灯。
奶奶可能着急回家,在小男孩只是多把玩了几分钟——并没有表现出要买的意思的情况下,她说出了一句:“下次让爸爸给你买一个。”然后,她就拉着小男孩也向收银台走去。
闻听此言,我是不寒而栗。
小男孩才两岁,他确实很喜欢那个南瓜灯,所以拿在手里比划了几分钟。但是喜欢了之后是不是要买回家,孩子这时候可能还考虑不到这一层。但是,奶奶替他想到了。
所以,这句话有了第一层潜台词:你喜欢的东西,可以给你买。而从孩子的角度,它似乎就变成了:我喜欢的东西就自动可以“有”。孩子心中这个购买的意愿,就这么被主动开发出来了。
而第二层意思,其实更可怕,那就是,我有权利命令你的爸爸给你买。
想象一下,孩子回到家或者下次跟爸爸一起逛超市,孩子“要买一个南瓜灯”的意愿就变成了一道圣旨:我的奶奶、你的妈妈说的。
而这个南瓜灯,也可以是其他玩具,或者是一顿大餐、一次旅行……总之,只要是孩子可以需求和消费的东西。
这时候,如果老太太的儿子不照办,那么他就陷入一个道德、伦理、亲情的陷阱——自己的儿子失望、伤心,自己的妈妈说自己不孝。
这,还只是买不买南瓜灯的问题吗?
《唐律·户婚》中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而如果你生活在律法相对较轻的北宋,并且是川陕地区,那么恭喜你,这是个死罪。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诏川陕诸州,察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论死。”
啥叫“别籍异财”呢?就是另立门户,各蓄家产。在古代,这个事能让你被监禁三年,甚至杀头。
我不是要骂古代的宗法制,中国的封建社会自有其产生和维持的动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本里早就说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这样几千年来的传承,让中国的家长总是习惯性地要为整个家庭的一切负责,以及可以管理所有家庭成员,甚至会以为享有所有权。
我想问: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面对父母,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自己?
文章开头的奶奶,一定是年轻时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儿子抚养大,到老了又发挥余热,来照管儿子的儿子。所以,这肯定不是老人爱不爱孩子的问题,也不是老人不想把孩子教育好的问题。
前段时间在一个小型的家庭教育沙龙上,又有几个家长一脸幸福地给其他家长各种建言和现身说法。果不其然,最后得知,他们都是坚持自己带孩子,所以孩子独立、干练、主动、会照顾人……
其他家长很失望——
“唉,我们没时间照顾孩子。”
“唉,我公公婆婆/爸爸妈妈身体很好,一定要来带孩子。”
“哎呀!我们本来是让孩子吃小饭桌的,结果老人很不高兴,嫌弃我们不让他们带孩子!”
……
凡此总总,仿佛要想带好孩子,就得跟老人“对立抗争”。可是,也并不是所有亲自带孩子的父母都收获了轻松愉悦的结果,隔代老人带孩子也有带的很好的。
其实,只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责任,一个是边界。
有个朋友的孩子,上三年级了,最近常常不去上学,在家玩游戏。这位朋友开始多关注孩子了,才发现孩子还会打奶奶。而奶奶选择隐瞒,并且长达五年之久。因为她怕孩子爸妈知道了,会冲孩子发火。
这就是无原则地宠溺孩子了。老人肯定会觉得,他在爱孩子、照顾孩子。我曾经在私下里说过,被啃老的家长都是活该——没有教会孩子承担责任和感恩。而承担责任和感恩,严格来说是教不会的,而是在具体的体验中获得的。
家长的责任,就是教会孩子长大,教会孩子离开,让他成为他自己。
而这个责任,是万万不可替代和包办的,否则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从而让孩子成为心智长不大的废物。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有位家长说她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听她的描述,孩子在学校表演《冰雪公主》,竟然是家长和老师把剧本上的台词读给孩子,孩子听和记,然后就上台了。
我说:“既然是你和老师一直在代替孩子读,剥夺了孩子自己读书并且认字的动力(有乐趣也有压力),那就不要再抱怨孩子不读书了。因为他不‘需要’读,因为有人‘不让’他读。”
这就是代替和包办的威力,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在内心就会拒绝长大。
而更麻烦的是边界问题。
还是回到文章开头的奶奶,她的管理边界,涵盖了整个家庭中所有的人。如果她再有个外嫁的女儿,那么在她莅临女儿家的时候,在内心也享有管理权。尤其是,她有权力对自己的孙子女和外孙子女说,“让你爸爸/妈妈给你买个南瓜灯。”
这里面,包含了自己对儿女教育方式的绝对权力,也包含了自己对子女金钱支配的绝对权力。天赋此权啊!
我说一说我所欣赏的方式吧。
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老人去看自己的外孙,带了一件玩具送给他,还住了几天。孩子逛超市的时候,看上了一套有点小贵的玩具工程车。
老人没有直接掏钱,而是问女儿:我可以买给他吗?
最后的结论是,下次过节,才可以买给他。
这就是最好的尊重,也是最好的负责。
记得儿子刚分房间自己睡的时候,有时候过了约定的九点,却听见他还在床上悉悉索索地玩玩具。我总是先敲敲门(儿子有了自己的房间之后一直如此),还要留出几秒钟时间让他收拾好玩具才进去,然后说:“抱歉,打扰了,我来找个东西。”然后随便拿个东西出门,看着他说一声“晚安”。
我负责“提醒或者暗示”,你负责“按时休息”,并且我不因为关心而侵越你的“心理边界”,更不因此而采用强迫和强制的方式。慢慢地,我们来形成彼此相处最舒服和最默契的方式。
社会越来越发展,我们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会遇到更为多元和复杂的具体情形,也就会遇到更多的拧巴、碰撞,甚至是相悖。我们区分是非对错时遇到的困惑和苦恼,也会更加多。
而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一定是这个世界越来越呈现出来的样子。
不是说哪种方式一定好,你要是问我:这边界划在哪?我也不知道。
但是,如果我们对自己都负不起责任,轻易让渡自己权利的边界,该是多么的可悲?而如果我们还认为父母就是一切,就天然正确而正当,该是多么的恐怖?
我们想要长大,想要成为我们自己,就要当心那个可怕的“奶奶”。
学会去爱,真的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