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半儿子的“叛逆”
自从2岁之后,儿子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反常态:从2岁前大家公认的“宅男”,180°大转弯,像是脱了缰的野马,在有限的空间内“到处狂奔”。其结果就是,所有他能碰到的物品都或多或少“遭殃”。
书架上的书,总不能安安稳稳的待在它们的架子上,被他一遍遍的扔下来。
之前,白白的墙面,到处都有各种笔的划痕,已经面目全非;
玩具箱里的玩具,除了缺胳膊少腿之外,也经常被他扔的满天飞;
他想要的东西(一般是吃的),如果得不到,会用大哭、大闹的形式表达诉求;
……
为此,一向心平气和的我,也最终忍受不了他的“过分行为”。挨打,也成为儿子近期频繁的“加餐”。
《正面管教》(0-3)岁对我的启发
采用说教、体罚后,儿子可能会因为畏惧、疼痛而有所收敛,但并不能以此而杜绝此类行为。甚至会让他有更多的好奇、叛逆。
对于父母来说,体罚完之后,更多的不是过瘾,而是同情与自责。带着这份心情去生活、工作,弊远远大于利。
带着这些困惑,让我走向了探索、改变之路。《正面管教》这本书给了我比较全面的支持。
这本书的作者:简*尼尔森,是杰出的心理学、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还是2各孩子的曾祖母。
这本书不但更新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与认知,还给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方法论,对这个阶段的父母的参考意义重大。
正面管教及其构成要素
正面管教
当人们谈到“管教”时,很容易联想到“惩罚”。然而,真正的“管教”需要的是“教”。事实上,“管教(discipline)”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词根“disciplina”,意思是“教或学”。
正面管教是建立在教、理解、鼓励和沟通的基础上的——而非惩罚。
正面管教构成要素
- 相互尊重
从孩子的需要和人性出发,让孩子看到“坚定”与“和善”。 - 信念
这是一切行为、结果产生的根源。信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所以要从孩子的行为中了解背后的信念,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 适龄发展与行为
对孩子的预期要结合其年龄,不能超出其能力与理解力。 - 有效沟通
善于倾听,用尊重的姿态交流 - 交给孩子技能的管教
有效的管教能交给孩子有价值的技能和心态,并且既不骄纵也不惩罚。 - 专注于解决方案,而非惩罚
责备、抱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用行动为孩子树立解决问题的榜样。 - 鼓励
鼓励除了成功,还要关注在孩子的努力与改进方面,要尝试建立一种长期的自我价值和自信。 - 孩子的感觉
当孩子感觉到鼓励、情感联结和爱情时,才会更有动力合作、学习、爱、尊重他人。
神奇的大脑
了解孩子,先从孩子神奇的大脑形成过程开始。充分了解大脑的“成熟”过程,是帮助孩子学习、成长的基础。
持续成长的大脑
大脑思考、感知和学习是运用能量、血液和一种叫做“神经递质”的特殊物质。
关于“突触”
人类的大脑一开始是胎儿的一小簇细胞。在怀孕的第四周,这些细胞就已经开始根据它们未来某一天将要承担的功能进行分类,它们会逐渐“迁移”到他们最终要占据的大脑位置上。大自然给予胎儿细胞必须要的多;有的在迁移过程中死去,其他的则会链接成一个被称为“突触”的网格。
一个孩子拥有的个人经历和人际关系会刺激并塑造大脑,并且为这个孩子终生需要的神经网络创建过程提供动力。
2岁孩子大脑突触数量就相当于成年人了。3岁时,相当于父母和照料人的两倍!到大约10岁时,孩子的大脑开始修剪多余的突触(即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然后,在青春期,开始“第二波”的修剪和成长。事实上,负责良好的判断、情绪调节、冲动控制以及其他“成年人”的优秀品质——直到20岁之后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正如丹尼尔·西格尔和蒂娜·佩恩·布赖森在《全脑教养法》中所说那样:
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件事都影响着大脑的发育方式。这个连接和再连接的过程,就是整合的全部:给我们的孩子体验,以建立大脑不同部分之间的连接。当这些部分协调运转时,它们就会创建并强化连接大脑不同部分的整合纤维。结果,大脑的不同部分会以更加牢固的方式连接起来,并能更和谐地运转。
孩子对自己认知和决定以及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决定,会变成其大脑“回路”的一部分。一个孩子通过感官所体验到的外界世界,能够使大脑形成连接或改变连接。
先天还是后天
我们经常听到这种说法: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有证据表明,基因会影响注入乐观、抑郁、攻击之类的品质,但如果基因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研究如何教育孩子的课题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大脑塑造行为,而行为又塑造大脑”。教育心理学家 简*M. 希利所。
所以,这不是简单的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一个孩子天生的特点和能力以及他伸出的环境之间是一种亲密、复杂的舞蹈,两者共同决定着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对他是谁以及他可以从周围世界期待什么将作出的决定(价值观)。
作者在如何培养成长中的大脑方面给出了以下建议:
对孩子的线索做出回应
在小宝宝哭的时候做出回应,比如提供食物、干净的尿不湿,哪么是一个简单的拥抱——对于帮助宝宝学会信任都很重要。
信任或许是人生早期最重要的一课。
很多人会问,如果孩子的回应第一时间就被满足,会不会然孩子“得逞”,然后就形成固定的诉求表达套路。然后,基于此做出的回应则是“不予理睬”。
还有一种情况也挺普遍:对孩子的任何“需求”都毫无保留的答应。
其实以上两种矛盾情况的根源是没有分清“需求”与“欲望”,面对需求,我们要想办法第一时间满足;而欲望则需要适度的控制。
区分需求与欲望,首先要学会倾听,在此基础上理解并以恰当的方式给出回应。这是重要的几项养育任务之一。
倾听并了解需求,必要的陪伴是必须的,陪伴时间越长,越容易识别出他的信号。这周,我用了将近1整天的时间陪伴孩子,跟他一起玩、一起吃饭。确实感受到了孩子更多的喜好,也逐渐能理解他的“扔东西”、“哭闹”甚至“撒谎”都是有背后的“需求”诉求的。
那些有机会与父母建立考古额亲情纽带的孩子们,会发现与他人相处的跟容易,并在成长的过程中更轻松。
触摸、说话和唱歌
触摸、说话、唱歌甚至打架,都是和孩子交流的形式。
最近我发现一个和儿子交流的更好方式:打架。这也是男人之间的游戏。每次“打架”,儿子都有一种少有的“亢奋”,能够想象,这种体验对于他来说,即刺激又新奇。
当然,音乐不但能够让孩子放松,还能起到安慰的作用。在睡觉之前,来一段舒缓、温和的音乐,让忙碌的宝宝进入梦乡,不失为良策。
玩耍,和孩子一起玩
这样的场景很普遍:孩子在游乐场尽情地玩,边上的父母独自在看自己的手机。而且,父母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已经尽到了陪孩子玩的义务。
殊不知,玩耍时与任何一个孩子建立爱的情感连接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
所以,和孩子一起玩,以孩子的角色投入一起玩,才是应有的姿态。当你真的那么做的时候,你会觉得,你也会像孩子一样放松与快乐。
让孩子有自己的时间
孩子除了需要陪伴与刺激,也需要自己的时间去“探索”。这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享时间。
用教代替摇晃或体罚
成长中的大脑非常脆弱,经受不起摇晃或打。更有报道因此而夭折的事故。
大脑中那些最常用的连接会成为永久连接;而那些没被用过的连接会被遗弃!
照顾好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你呈现给孩子的特点,往往会受到你自己作为常人的心情和情绪的影响。压力、疲惫、或者焦虑影响着你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而且,最终会影响到孩子感知你和他自己的方式。
喜爱并欣赏孩子
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你多么认真的对待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都要花时间去喜爱并欣赏你的孩子。
了解孩子
当我们蹲下来,从100cm的高度去看世界的时候,满眼看到的是膝盖、椅子、桌子腿等大人们看不上的实物;
当我们以成人的速度,牵着孩子散步时,你可知道以Ta的步伐,奋力的追赶,还是力不从心。抽开手,独自一人发脾气往往是Ta们“自我保护”的最佳选择;
……
很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理解Ta们的世界;相反,无论孩子多么聪明,Ta都做不到完全像你那样看待这个世界。
理解孩子的世界,作者给出了以下观点:
孩子是通过“做”来了解这个世界的。
出生的顺序影响着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孩子探索和实验的发展需要可能会被贴上“不良行为”的标签。
小孩子很少故意做出不良行为。
孩子的身高和能力对其行为影响很大
孩子对“现实”和“幻想”的概念与成年人不同
耐心是大多数孩子难以达到的美德。
如何重新对待我与儿子的关系
先树立平等、尊重的心态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是有独立性格的,需要被尊重的人,排除一切不平等、不尊重的行为对待孩子。
拒绝“体罚”等暴力行为
了解到孩子大脑成长的过程以及体罚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再回想曾经的体罚,除了自责还是自责。
用心的陪伴
多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多用心、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在成长的同时,也在教父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