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约翰·戈特曼
第一步: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父母们要想理解孩子的感受,首先必须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感知。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们需要很善于表达自我,把心里的想法都能很好地袒露出来;或者亲身示范情绪失控,责骂或抱怨自己的孩子。感知情绪,意味着当我们感受到一种情绪时,能够发现并认识这种情绪,并对他人的情绪有敏锐的觉察力。这种感知情绪的能力,正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基础。
写“情绪日记”是提高情绪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记录最近一次产生情绪的情况,思考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这样的情绪时,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也可以记录我们对他人的情绪有什么样的反应,比如孩子生气、伤心或害怕时,我们都可以记录下自己的反应。
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的感知能力提高后,接下来,就要觉察孩子的情绪。虽然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总是含糊不清,或者大孩子不习惯于清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情绪,然而,只要父母们能敞开心灵仔细聆听,我们总能破解孩子无意间隐藏在交流、日常行为甚至健康状况改变当中的讯息。
当我们能体会孩子的情绪,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二步:把握机会,把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建立信任、提供指导的好机会
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发作当作机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孩子生气时,我们无需认为这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当孩子恐惧时,也不用担心自己作为家长是不是不称职;当孩子伤心时,更不用把这当成是一件不需尽快处理的棘手问题。
我们应该明白,当孩子在伤心、生气或害怕时,也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消极情绪并不会自然消失,只有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时,消极情绪才会逐渐消融。认同孩子的情绪,我们也在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这种能力将让孩子受益一生。
在细微情绪出现时,就处理它,而不要等到进一步升级。
第三步:倾听与认可,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情绪
这一步非常重要,有三个要点:
- 倾听并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用耳朵来收集信息,而是用眼睛去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势,捕捉他们情绪发出的信号。我们一定见过孩子皱起眉头、双拳握紧、呼吸急促、双脚打来打去,这些可能反映了孩子的愤怒、不安和焦虑。及时发现这些表现,关注引发行为背后的情绪,会让孩子知道,我们真的很重视他们的想法,而且愿意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 发挥想象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形。具体怎么做呢?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可以通过“映射法”来回应孩子,即重复听到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能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很认真地倾听,并且认可他的情绪。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女儿:我明天不想去学校。
妈妈:你不想去学校?这很奇怪。你平常都很爱去学校。你是不是在担心什么?
女儿:可能吧。
妈妈:那你在担心什么呢?
女儿:我不知道。
妈妈:有些事让你感到心烦,但你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
女儿:是的。
妈妈:我看得出来,你有点紧张。
女儿(眼睛含着泪水):嗯,可能是因为萌萌和嘉文。
妈妈:今天在学校和萌萌跟嘉文发生什么事了吗?
女儿:是的,今天课间休息的时候,她们对我爱答不理的。
妈妈:是这样啊?那你一定感觉很受伤吧。
女儿:嗯。
妈妈:这么说来,你不想去学校,是因为担心在课间休息时,萌萌和嘉文再次忽略你。
女儿:没错,每次我去找她们,她们就走开做别的了。
妈妈:如果我的朋友这样对我,我一定难受死了。
女儿:我很难受,感觉自己都要哭出来了。
妈妈:宝贝(拥抱她),发生这样的事,我真替你难过。朋友那样对你一定让你感到很伤心、很生气。
女儿:我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我都不知道明天应该怎么办。我不想去学校。
妈妈:因为你不想看到朋友们那样对你,不想因此伤心难过。
女儿:是的,她们是我的好朋友。其他人都有自己的朋友。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上面的谈话中,妈妈最先做、也是反复在做的事情就是认可女儿的情绪。这位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女儿应该不用担心,或者暗示她这种处境又非常简单的解决办法,因为这么做就等于在告诉女儿:她的困惑情绪一点儿也不重要,甚至很愚蠢。相反,妈妈的做法让女儿感觉到,妈妈是自己的知己,并因此得到安慰。通过对女儿的情绪感同身受,给女儿时间,让她自己得出结论,这位妈妈成功地引导女儿自己相处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因为女儿知道妈妈完全理解自己的尴尬处境,所以也更愿意接受妈妈的建议。
- 用安慰性的语言、不带任何批评地去回应自己听到的一切。
第四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正在经历的感受,建立属于他们自己关于情绪表达的词汇库。帮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适的感觉变成了有界限、可以被定义的事物,并让孩子逐渐意识到,情绪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愤怒、伤心、沮丧和害怕等等消极情绪,而且我们有能力独自应对。
这里要注意,我们要做的是给情绪“贴标签”,而不是给孩子的品质或性格贴标签。比如,当孩子在校篮球队选拔中落选时,我们可以说,儿子你没有选上学校篮球队主力,但是你觉得自己的水平比入选的人还要好,所以你觉得不公平是不是?而不是说,你就是打得不好,你怎么一点儿也不像个男子汉拿得起放得下,诸如此类。
还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情绪有时会以复合形式出现。比如,孩子在升入新学校时,既会为自己的成长感到激动和骄傲,又会对自己能否适应陌生的新环境感到担忧和焦虑。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多重情绪,并告诉孩子,同时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时完全正常。
第五步:划定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已经花时间倾听了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理解了自己的情绪,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了。这个环节又可以分为3个步骤:
- 划定界限。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并没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错误的行为。比如,一个孩子感到沮丧,用不好的行为来表达这种消极情绪,比如打人、弄坏玩具、摔东西等等。对这种行为背后的情绪,父母要认同,并帮孩子为它贴标签,在此基础上,父母要让孩子理解虽然他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行为是不正当的,也是不被接受的。接下来,父母要指引孩子相处其他更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情绪。
- 确认目标。我们可以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觉得是什么让你伤心?”“今天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至于需要确认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针对这个问题,孩子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而且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每个目标都要找到解决办法,有的时候,孩子想要的可能仅仅是接受现实或寻求安慰。
- 寻找解决方案。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寻找方法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这可能会花我们更多的时间,然而孩子却能够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真正享受整个过程的结果。小一点的孩子可能需要一个一个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让他在实践中决定哪种方案是最好的。大孩子就可以进行传统的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用笔把所有相当的方案都记下来,这样也是告诉孩子,我们很重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把过去的经验和好办法与目前正在面临的处境联系起来,用一个过去的成功案例,鼓励孩子根据这个经验找出相似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