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所住,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行。
孟子在书中用很多的笔墨来写其对为君之道的看法。如何使国家强大,如何做好一个君王,如何使百姓幸福,孟子给出的答案是——仁义
仁义是孟子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仁义在为君之道上体现在两方面:治理国家渴望什么、对百姓的应该如何。让我们分别来看这两点。
治理国家渴望什么,孟子曾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在梁惠王眼中,他想要的是利益。但孟子不这样认为,孟子说:“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孟子同样也给出了解释,有一万匹战马的国君,杀他的人一定是他手底下有一千匹马的大臣,有一千匹战马的国君杀他君王的一定是他手下有一百匹马的臣子。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是人性,人本来就是一个贪婪,无法满足的个体,当你给他一个面包时,他就会想着你下一次给他两个,可当下一次他发现你没有满足他时,他便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他想要的。一个国家的君王、大臣也是如此,当你给他们土地或者俸禄时,他们是不会满足的。那么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乃至百姓都是如此,当你无法满足他们的贪婪时,他们会想做什么,他们心中还是否会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工作,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说如果一个国家他将利益看得很重,那个所有人心中所在乎的就只是利益了,他们心中就不会有君王父母等一切,这显然会将一个国家带向死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那就是仁义,当一的人心中有仁义是他心中就会有敬畏,敬畏他的父母,敬畏他的君王,他的心中就会有一个标准,一个符合仁义的标准房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那么自然就没有个以下犯上这样的事,国家也就爱安定了。
对百姓的态度,一个君王对百姓应该如何,孟子给出的答案是仁义,这里的仁义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一,与民同乐,孟子和梁惠王一同站在池沼之上,梁惠王说贤能的人也热爱这些吗,孟子说贤者之后才以此为乐,不贤能的人及时有这样的东西他也不会快乐,他举出文王的例子,文王让百姓为他修建灵台,并告诉他们不要急,可百姓却群情激昂,很快为他建好了,百姓开到他们为文王建设的灵台有鸟兽他们也感到很高兴。这说明如果你对百姓好那么百姓自然也会回报你,这样一个君民其乐融融的国家,自然会越来越好。他同时也举出反例,在商汤王伐桀时百姓说: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想一想一个国家,百姓想与他的君王一起死,这个国家会好吗。
二,实行仁政,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使国家强大,一雪前耻呢,孟子说实行仁政。那何为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减少刑法,这可以使百姓生活的更安定,家庭更稳定,不必每天担心做错一点小事而被判刑,妻离子散这样的事也很少会发生;减少收税,那么一个家庭可以有更多的粮食来吃,这是直接改善百姓生活条件的举措;好好的个耕地,不仅使百姓有饭吃,更让百姓可以交得起税,那么国家就有粮食了,那就意味着有了打仗的资本了。做好了这些最基础的之后呢,壮者以其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让年轻人用闲暇的日子去学习孝悌忠信,这是在思想层面的建设,孝,对父母孝顺;悌,对兄长尊敬;忠,对君王忠诚;信,讲求信用,放这些思想扎根在百姓的思想里,当你让他们上战场时,他们回想起他们所学习的,回想起你对他们的恩惠,那么他们就会认真的打仗,并且他们心中是希望你赢的,那么用孟子的话来讲就是“可使制杖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在当时那和礼崩乐坏的时代,百姓就像是在寻找水的根须,而仁义就是那水,谁有仁义,老百姓就会去谁那里在那里生长壮大,所以孟子说: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