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已经过去,关于各地高考作文题的议论沸沸扬扬。
其中,北京高考小作文题让我有一些感触,想借此聊聊学生的课外阅读。
先列一下题目吧: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我们把关键信息抽出来:《红岩》《边城》《老人与海》《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论语》。
从书目中可以看出,除了《老人与海》,都是中国国内作者的名篇。《红楼梦》的地位自不必说,属于古典名著;《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矛盾文学奖;《边城》在20世纪中文小说5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呐喊》;《红岩》是红色经典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大部分学生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论语》了。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选了很多篇《论语》中的文章。
《呐喊》对很多学生应该也不陌生,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印象,一直保留至今。
然而我要说的,不是课本中曾经收录过的这些名篇,而是课本中没有的,被我们称为课外书的书。
也许上面这些书目,我们都在语文课本上学过其中的选篇,但若想从书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如果没读过整本书,是很难有宏观的看法的。
课外阅读很重要
然而,课外阅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至少在我们上学时是这样。
上学时,当时获得信息的渠道几乎没有,学生的全部知识和信息来源于老师,以至于认为老师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是不吃饭不睡觉的。
那时也很少能见到课外书,每天啃的都是课本。
我上初中后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课外书,是我的班主任张老师给我的《青春之歌》。时至今日,我仍然感谢老师带我走进那个神奇的、我未曾想象过的新鲜世界。
老师说,课间休息的时候可以读读。但我一读起来就放不下了,上自习的时候也偷偷拿来读。有一次,被老师发现了,她非但没有批评我,还询问我阅读的感受,最后告诉我把书放起来,下课时再读。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一位恩师足矣,然而我在初中一下子就遇到了两个,一个是班主任张老师,一个是语文老师姜老师。
姜老师会在寒假开始前给我们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记得初一时他留的作业是阅读《红岩》《红旗谱》。
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小说,也没读过什么名著。小学时看过连环画版的《红与黑》,但也不理解那就叫小说。
那个寒假,爸爸带我走进了新华书店,那是我第一次去书店。当时《红岩》在书店码堆摆放着,也许是那时的畅销书吧。买回来后,我开始时读了几天,之后就因为懒惰把书放到一边了,直到寒假马上结束,作业还没写完,最后突击阅读,做了读书笔记。
那应该是我课外阅读的开始。它带给我的是和课本知识不一样的世界,让我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书,是可以随便去阅读的。
等上了高中,课外阅读就变得形同虚设了,一方面是因为课业紧张,一方面是因为没那个意识。《平凡的世界》算是我高中时读的最认真的一部小说,也是在寒假读的。如果在学校读课外书,老师发现就会没收,也没人敢往学校带。
当时班上同学最疯狂看的,是大开本的厚厚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在镇上租,2毛钱一天。当时寝室有个同学每天用充电电筒看言情小说,一看就看到后半夜,第二天上课继续低头看。大家似乎对名著、小说之类没太多概念,也没人想要去读。
现在想想,其实是我们缺少课外阅读的指引。老师让我们专心学习,课外书都会被没收,一切与课本无关的,都被打入课外书的行列,这其实是对阅读的扼杀。
阅读不分课内与课外
我一直觉得,阅读是不分课内与课外的。
就好比北京高考小作文中的这几部书,课本中有选取过选段,如果读原著,能算课外阅读吗?那些没有提到过的但在世界文学史、科技史、历史、哲学史发展中有重要建树的人的书,能算课外阅读吗?
知识是一种体系,而不是孤立的片段。仅选取一个片段来学习,其实是敲门砖,引导我们去阅读整本书,从而发现更大的宝藏。难道这不是阅读的意义么?
很多人可能会说,高中生课业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看课外书。但若是你把孩子参加作文补习班、语文补习班的时间留给孩子,那绝对是有大把时间阅读的。
说白了,之所以说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不过是因为它不重要。
那么,高考小作文题就来打脸了。到底重不重要,不用人说,结果不言自明。
我们可以观察,课外阅读量大的孩子,兴趣很广泛,知识面也很广。但阅读量小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很好,但综合素质就要比阅读量大的孩子差很多。
课内学习知识,不如课外培养兴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读书,一读书就头疼,写作文更是干巴巴、硬凑字。
为什么?
带他去作文补习班!一个月,写出满分作文!背诵作文金句,作文立马提升10分!
有用吗?屁用没有。
你只学到了器,但你要知道,最重要的,可是内核啊。
陆游尚且教导他的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呢?终日带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把孩子累得直不起腰,就是对孩子好吗?
给孩子一本书,他想看的书,让他沉浸其中,他也许就从中发现历史的有趣,发现哲学有意思,发现数学的奥妙、科技的奇妙,从而对课本有了兴趣。
大学毕业那年,我第一次来北京。家人带我去了故宫、十三陵,当我看到书本上描写的那些冷冰冰的文字都成了我触手可及的文物时,我感觉很兴奋。后来,我对历史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在西安时,对西北雄浑的文化产生了兴趣,读了很多贾平凹的作品。
这些,都是在课外获得的,不是家长狠狠说几句“你给我好好学!不学习你对得起谁”就管用的。
让孩子通过一篇文章了解一本书,再通过读书后亲临现场感受,从课内走到课外、生活中,又对书中的文字有更深的理解,于我而言这是课外阅读正确的打开方式。
关于课外阅读,一篇文章远远说不完,先说到这里,以后有时间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