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是因为李松老师的推荐,他说自己是这本书的忠实粉丝,已通读过三遍有余,但他也提前打了预防针,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好读,因为专业,而稍嫌晦涩,不要希望自己读的太快,说真的,确实如此,我一边看着李老师的读书带领视频,一边读,一个月过去了,真的只读到1/3。
作为一本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专业书,即使没有读完,也觉得颇有收获。
当一家人坐在咨询室这个固定的空间里,有的家庭就会让家庭冲突在咨询室里再一次重演,而有些家庭开始回避真正的问题以避免尴尬,这时候咨询师就需要用一些看起来追根究底的问话方式,引发每个人对自己家庭潜在规则和各种关系的思考,比如问一个家庭的女儿:你的爸爸妈妈还相爱吗?你觉得当你妈妈怎么做的的时候,你爸爸会感受到爱?比如问一个儿媳:当你痛哭流涕的时候,你的婆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咨询师总是向家庭中的某个人“打听”其他人的事情,尽管那些人此刻就坐在旁边,咨询师似乎在不住的挑拨是非,但来访者却就在这样的追问下才第一次真正去想,家庭中的互动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想法与行为的,我们咨询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你被别人如何对待,是你教会他的,或者至少是你配合的!在这里也得到了验证。
比如其中的来访者之一施先生和他的太太,施太太是被确诊的躁狂抑郁症患者,先生认为,只要是被确诊为疾病,那这个婚姻还有希望——病是可以被治疗的,而太太认为,是婚姻有了问题才导致她的疾病,如果先生不改变,疾病就没有办法治疗。咨询师就是在循环提问中,让这一对夫妻终于看到了彼此的分歧。施太太的病,是对婚姻的不满,是对爱的呼唤。
一边在读这本书,我也一边学着做着自己的咨询,最近的一个案例是一个垂头丧气的父亲,一个跟父亲说一句顶一句,甚至夹杂着种种脏字的14岁的小姑娘,一个9岁乖巧到令人心疼的小男孩以及一个未到位的母亲。
我就用循环提问的方法进行了艰难的提问,渐渐的,有些狂躁的小女孩被对话吸引过来,尽管她还是没有放下手机,也不肯接我的问话,但明显她的情绪稳定了,没有再堵截父亲,父亲也从最初被女儿的叛逆弄到崩溃的状态渐渐理解了为什么两个孩子用如此截然相反的方式来试图拯救这个家庭的用心良苦。
看到一个人,更看到他背后的家庭系统,慢慢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