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典型的农村走出来的硕士研究生,如今定居帝都。大家可能觉得硕士有啥了不起的,帝都硕士博士海归遍地都是。是的,确实没啥了不起,但毫不夸张的说在我们村只有我一个,读过本科的也寥寥无几。
看到两会有关教育改革的问题,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感慨颇多。
我没上过幼儿园,也没念过学前班,那时候村里根本就没有这些,更不用提早教,各种兴趣班了。家里孩子多,谁家能有个老人看着几个孩子就不错了,好在我们有姥姥,一直把我们都给带大了。在家一直玩到六周岁,直接读了一年级。一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全科都是这个老师教,只有文化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全没有开设,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能胜任那些教学任务的老师。幸运的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这也使得爸爸妈妈在家里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也决定让我好好念念书。
上学期间,我一直都是班里个子最低的,总坐第一排,还经常被班里调皮的男生取笑个子低,慢慢的就成了我的心结,终归成了我内心自卑的根源。另外还有家里条件很差,孩子多,仅靠种地为生,粮食收成不好的念头,连一家人的吃饭都要精打细算否则都不够吃。条件差孩子多,也让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唯一让我和家人聊以慰藉的是,我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一直到初三毕业我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并且是唯一一个免费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客观条件带给我的自卑感。
能够继续上学已经是父母提供给我的最好的条件了,所以我一直感激我的父母。在那个年代,在那个民以种地为生的地区,我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地勤勤恳恳的劳作,勉强仅仅能维持一家人的吃喝。也由于母亲的勤劳、手巧,我们家虽然孩子多,但穿戴都还算干净整齐,甚至比其他孩子还要好。想想这样的环境下,谈素质教育,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学校,我从来都不害怕做题和考试,但是考试之外的事情我都没有任何优势。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没问题,如果涉及到情景对话或者上讲台表演啥的,我从来不主动参与,即使被点到名,表现也都很差。另外,每到上体育课,都像躲避瘟疫似的想逃掉,如果体育老师说一句"这节课自由活动",我就像获得了特赦令一样大松一口气。再就是英语学习中,听力和口语是我的弱项,没有练习听力的设备(当时流行复读机,还有那种磁带播放器),更没有练习口语的环境和机会,更重要的是不知道练习这些的重要性,导致我到今天即使做着英语相关的工作,却连最基本的英语对话都进行不了。可能有些人会说,不要总埋怨客观条件,是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问题。是的,确实是这样,但是我想说的是,同等努力下,客观条件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从自己有了孩子,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胎教,到家庭亲子教育,到幼儿园教育,到买学区房入小学,到初中高中择校……,意识到这些都是城市的父母普遍在做的事情,加之以为孩子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恐怕由于自己的疏忽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再想想农村,即使现在农村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改善,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在教育投入(包括精神和物质,以及教育资源配给)上的差距只可能越来越大。由于我生活在一线城市,我的家人依然生活在农村,更能清楚的感受到两种教育环境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让原先以为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本质差异才使得后天判若宵壤的发展的我,不禁愕然,同时也反观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这些问题的成因,依然逃不掉指责原生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听到的每一句话,都会对他自身发展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这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也成就了他所处的环境,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环境决定你的思想,思想对环境的改变起能动作用。
看到两会提到的关于中考改革的内容,自然就想到了这对我的外甥外甥女们也就是农村的孩子们很不利,比如英语考试提高了口语和听力的分值占比,无异于加大了落后地区孩子们的考试难度,他们迈进高等学府的台阶又加高了。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没人辅导,没有人督促,更没有父母或者家教陪练口语和听力,到现在为止,据我当时学英语没有听力练习条件的年代已有20年了,依然多数没有练习听力的设备,口语练习更是无从谈起,就靠学校课程安排的一周一次的听力课,那真是微不足道了。在此不是要谈改革的对与错,只想说说我所熟悉的群体里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因此我要感谢没有生在这个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代,虽然我现在依然没有多么优秀,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路人甲,我依然感谢我的父母,感谢应试教育,感谢高校扩招,给我提供机会让我走出那个落后的环境,有机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让我有机会思考环境对人的影响。
再次声明,没有对教育政策的褒贬之意,只是想说一说二十多年间,我经历的和我感受到的城乡教育环境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