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被一条新闻刷屏了,张小龙公布了一个数据,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引发了舆论的各种讨论,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不希望被其他人看见;而在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背后,还有一个令人更为惊讶的现象,很难统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越来越多的学习打卡,转发,微商,而朋友生活的真实日常朋友圈变得越来越难觅踪迹。
大家在感慨别人不发朋友圈的同时,没注意到自己其实也是其中的一员。不信,你翻一下你自己的朋友圈看看?
我是一个朋友圈的忠实爱好者,经常会发。在越来越多人不发朋友圈的时候,我想谈一谈为什么我要发朋友圈。
朋友圈就相当于当年的日记,记录下每天的小美好,以后老了翻翻也会觉得挺有趣的。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的日记吗?日记最开始是老师要求我们写的,那时候好烦,每天都要写,尤其是寒暑假。我当时写的有很多是读后感,观后感,今天干了啥。到现在再翻翻日记,一点都不觉得烦,甚至那些没有保存下来的日记,也会在脑子里有个印象,想起来觉得很有趣。
而朋友圈也有同样的功能。
朋友圈为你的每一个日子打造专属标签。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还能记得2018年的5月5日做了些什么吗?突然这么一问,我也答不上来。但是,我的朋友圈里有记录。当日子一天天地过,每一天都跟另外的日子交织在一起的,时间一长,这一天就如同泥牛入海,无影无踪,只是日历上的一个圈。其实每一天都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事情,我想给每一个日子贴上一个专属标签,它可能是一天的出游,一顿美食,一次跟朋友的聊天,甚至是一次丢脸的事情,但是因为这一些专属的标签,每一个日子都变得与众不同。
朋友圈是朋友之间链接的桥梁。
再近的朋友,也不会天天见面;曾经的同学和朋友,长大了各奔前程,多久没有见过面了?电话里或者微信里的一句“保持联系”,距离下一次电话或者聊天会是多久?这个时代,大家用来闲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发一条朋友圈,能让很多朋友同时看到,就像是跟很多朋友聊天,有的人会在下面点赞,有的人会评论。在朋友圈保持联系和互动更现实,也更方便。
发现共同爱好 / 好友,提供帮助。
“咦,你也去过大理。”
“我也看过跟你一样的书。”
“万能的票圈,我想问一下谁能翻译一下下面这段话?”
这些是不是很常见?因为通过朋友圈还能发现共同爱好,共同好友,甚至提供帮助。
譬如,我就常在朋友圈里发现共同好友;而我之所以读MBA,也是因为看了我朋友的朋友圈。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朋友圈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小美好,也能帮身边的朋友发现他们所不知道的小美好,相互之间拓展视野,甚至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
那么朋友圈应该怎么发呢?
一个字,简
再有趣的事情,如果一天刷二十条,也会引起视觉疲劳,不仅自己要花费很长时间,朋友也会觉得厌烦。所以我一般选取当天最值得记录的一件事情或者把几件事情综合起来发一条朋友圈,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概括总结能力,写作能力,也让朋友圈不那么繁琐。甚至我还会琢磨一下怎么让朋友圈精练有趣。
作为一个朋友圈的粉丝,我也曾经有一段时间迷茫过,该不该发,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发了,感觉自己像个异类。不过,想明白就好了,不管你们发不发,看不看,赞不赞,这个事首先是记录我自己的生活,所以不用在意那么多,想发就发。
很多人都在感叹朋友圈越来越无聊,越来越看不到朋友的生活,其实啊,就从自己开始做起好了。
祝愿朋友圈的朋友们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