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梦境为引、为例,从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无意识世界,梦境的象征与意义,以及人的独特性通过7讲介绍了潜意识的世界,以及认识自我的过程。
I. 潜意识下的人生追求
书中首先阐述了荣格是如何根据潜意识的指引而诠释自己的过程,并着重强调了历史对于分心心理学的重要性。他在1926年做过不少相似的梦,梦见自己在一间厢房中,里面有非常多中古时期的书籍,有些书中有着奇怪的插画和符号。直到多年后,荣格才恍然大悟,梦中的象征是炼金术,也正是之后对炼金术的研究,得到了心理学上的重心结论:个性化过程。荣格在1944年心脏病发作,濒临死亡,更是这次的经历以及期间的梦境与幻象令荣格产生了许多领悟和观点,对事物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与评估,摆脱他人的评判,并得以完成了许多非常好的作品。
之后,荣格回忆了自己在精神病医院中的九年实习和做助理医生生涯中通过学习、探寻、分析病人的梦境一步步接近潜意识世界而治疗病人的,并着重再次表达了历史角度看来,先有梦的研究,心理学家才能探究意识的心灵时间的潜意识层面。他提出,也许病人表现出来的是迟钝、冷淡、完全痴呆,但是他们的内在世界里却有着和进行着更多更有意义的反应,他说:“我们终究讲面对人性中最本真的一面”。荣格回忆了他的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他称之为一位拥有可爱幻想的和蔼老人。这位老人住进疗养院时只有18岁,处于一个完全自我封闭和紧张症状中。她曾在15岁时被哥哥糟蹋,之后遭到同学强暴,16岁时进入完全自我封闭状态,拒绝和任何人沟通,一年后开始出现幻听。荣格用了好几个星期诱导她开口说话,这时她开始叙述她的内心世界,她说她一直住在月球上,并且决心为月球人尽一份力,除掉一个长期残害妇孺的吸血鬼。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她终于看到了这个怪物,准备利用藏好的利刃杀掉它,但当这个巨型怪物站立在她的面前时,却化身成为了一个绝世美男子,她被他的外表震慑住,并与他一同飞离了地表。
这位病人在讲述完这个幻境后,又可以自由的说话了,但是表现出了抗拒,表示这个世界太不完美,想要回到月球生活,并再次饱受紧张症之苦。荣格这时告诉她这一切都是枉然,她无法回到月球上了。慢慢的她逐渐冷淡的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安排。后来这位女士出院并结婚生子。荣格通过对这一病患幻境的解析,了解到了她因为受到亲人的侮辱而觉得无颜面对世人,因而在幻想世界中超脱了一切。她超越了现世而与现实失去了沟通。当她把幻象告诉荣格时,也终于背弃了魔鬼,并将自己托付给活生生的人类,得以回到现实。在这一经验之后,荣格开始用一种不同的眼光面对精神病患者,因为他终于得以洞晓其内在世界的丰富性于重要性。荣格在心理医生的自我刨析章节中更是提出了治疗者必须时刻警惕自己并注意对待患者的态度,因为人们不是单凭意识在表达自己,应该注意到自己的潜意识带来的反应与影响,这时,梦境便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治疗病人时很可能因受到自我潜意识的影响而脱轨。这便产生了荣格对梦境中象征的解读,并提出了人格中的阴影观点,以及潜意识是如何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导航作用。
因为荣格对宗教的浓厚兴趣,他阐述了潜意识象征与宗教间的关系,并引用了一则案例,讲述了他是如何利用梦境中的象征引申到了《易经》,并帮助梦者挣脱束缚。荣格也记录了自身如何通过潜意识指引寻求自救之道。他用自己举例,在1918年至1919年间,每天早上都会画一个曼陀罗,通过绘画这些图形来体察自己心灵的转变,并逐渐发现曼陀罗的真正用意:“成形、转变,内心世界的恒久反应”。从观察自己每天画的曼陀罗以及绘画时的状态,而领悟心灵发展的终极目标其实正是自我。
II.梦、象征 与信仰
荣格提出,我们的意识心灵中每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心灵联想,而这种联想也许有强烈的改变,它们可以改变一些概念的 “正常“ 特征。影响我们的情绪如出一辙的源自我们可以装饰的文化的恐怖,并把著名的 ”集体潜意识“ 融入其中,对比了梦中的一些象征与远古神话与祭祀相似,而证明了人类精神里的心灵元素早已存在,而且是具有意义的。荣格同样提出梦境因负责恢复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而具有补偿人格的意义,同时可以预警危险。比如,曾有一个来访者病态般的狂热登山,一天他梦见自己在山顶上滑了一跤跌进空虚的大气中。荣格不停的警告这位来访者劝他减少登山,但是未被采纳,这位来访者六个月后再一次登山中突然松开了本该抓住的绳索,坠崖身亡,指导员后来描述他的死亡 “他好像跃进大气里”。这并不是因为奇迹或者先知先觉,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中许多危机都有一段悠长的潜意识历史,“集体” 性质和起源象征,这种梦境尤其需要引起重视,这也延伸至另一荣格重要观点,“原型”,即原始意象。在第五讲中,荣格重新阐述了宗教性质的象征的体系及其意义,并对比了东西方的差异。荣格提出,人类心灵核心有创造力的积极面,只有当自我放弃所有意图和欲求的希望,以及努力争取较深刻的存在于较基本的形式时,才能展开活动。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必须放弃追求功利主义才能使人格得以健康发展。这里,荣格引用了一则案例,以为老妇人曾经向他抱怨自己的生活没有 “建树”,荣格向她讲了一则庄子的关于栎树的故事令老妇人倍感安心,故事表达了完成一个人的命运就是最大成就功利主义的观念却在面对潜意识心灵的需求使让步。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向潜意识投降,不该自以为是,不以常理为真理。我们必须聆听来学习全部的内在自己。
书中最后,荣格较为深入的讲解了宗教,以及男人人格中的阴性质与女人人格中的阳性质,即 ”阿尼玛“ 与 ”阿尼姆斯“。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东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印度与中国的传统特质的研究,讲述了 “自我” 与 “自己“ 的对抗,以及与心理学之间的矛盾点。比如印度人将”本我“ 视为等同 “神“,西方人提出的对立关系为 ”人与上帝“,本质上同等于印度提出的 ”自我与本我“。这种独特认知与心理学产生冲突,心理学观点只能先确认本来的 ”自己“ 此一经验事实展现出来的宗教的诸种征候,以及在 ”神“ 的名目下相结合的诸种体验语言的领域。他表示,宗教昂奋的现象大大超出知识论评所能企及的范围,人们因渴求认知常不免我执我固,冥顽不灵,甚至会绝对坚持 ”反抗神的“ 或 ”恶魔“ 般的信念,这种思考方式对具有思考能力的人来说,是得是失还是个未知。修行的目的也为 ”自我“ 在自己中,或人在神中消失,但这一目的也可能会造成人格的失衡,走向极端,比如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的宗教狂热份子做出的过激举动。我们必须要具备自我反省能力。最后荣格仍然对东方哲学给出了高度赞赏,特别是 ”自我“ 与 ”自己“ 两者的关系变化,研究的深度大大超越了西方人所能领悟。
希望今天的读书分享能够让大家对荣格的梦与潜意识有了一个初步认知。最后,以荣格的领悟做为结尾,愿大家在未知路途中的探索可以不忘初心,并勇往无前。
“在人生路上,未崩溃之前,我们都徐徐而进,当有不可理喻的事发生时,有一个自我会出现,并忍受这个事实,而它也可以克服这个世界和命运。那么,经历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尝到了胜果。没有任何事是动摇不定的–无论里外,因为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得起生命或时间中的各种波涛。但只有不受命运的摆布,我们才能超脱。[ … … ] 虚虚实实的事,总是会发生 –但是因为它们不受限制,很可能会再度发生。思想的产生远比主观的评断要来得重要。但是,我们也不必去压制这些评断,因为,它们也是我们思想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