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惰性的!”这是武术班时,教练常教导我和师弟师妹们的话;后来,每当我想放弃一件事时,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细细回味这句话的深意。
我之所以“钟情”这句警世格言,并不是因为我有多自律,而是我太易宽限自己。要知道,作为一个体育生,如果不勤奋努力,就很可容易会长成“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的人。
人生啊,在学校当“学渣”就够够了,出社会再当“人渣”就悲剧了。为此,我一直在与自己的“惰性”作殊死斗争,就如“自我”与“本我”的较量。
春节过后,“三十而未立,多么痛的领悟啊”,这句话便莫名跳进了我的脑海,而且挥之不去,如雕于心际愈加深刻。
从多年前的无房无车无女友的“三无环保男”,到如今的“金刚剩男”,而且是个“没有钻石的王老五”。你看,网络语言都更新好几代了,我的青春状态似乎依然如昨,丝毫没有改变,生活也没太多起色。
有人说:“未来没来,你怕什么?”又有人说:“今天的不努力就是给未来挖坑!”说的都好有道理啊,我的未来在哪?我努力的方向在哪?我究竟要怎么做才是对的……无数“成长的烦恼”困扰着“晚熟的我”。
生活中,我观察发现,与我一样对自己未来感到忧虑,而又常常沾染“懒人病”的朋友还不少。那么,是生活养懒了我们,还是时代宠坏了我们?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一直很牛逼的几个家伙。
朋友小Z,大学毕业便入国企,机灵能干的他很快成了车间主管;然而,当所有人都期待他按部就班成为名企高管时,他选择了去当兵。军营5年,他苦学新闻采写,从基层连队文书一直干到军级机关的新闻骨干;正当大家以为他会在军事记者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时,他又一次不按套路出牌。退伍后,他不仅没有按政策回国企复职,甚至没有去找与所学新闻专业相关的工作,直接跨界干起了农畜养殖户。
他一次次地做着职业角色的转换,也一遍遍地绝杀了安逸念想,然后奋勇冲上一个个新的人生高度。如今,他的农场初具规模,跨越千里追随他的女友考上了他老家一所大学的博士。他的努力,正在为他堆砌起更高的前进起点。
朋友小F是极富思想的“95后”女孩,她的每一秒时间里都浓缩着精彩。上学时,她考前三天每天只睡一两小时,一边大口喝咖啡一边埋头做习题。毕业后,她只身到南方城市打拼,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还要去餐厅当服务员。她说,“现在的所有不容易,只是为了让未来活得容易些。”
是啊,就如江湖上飘过的那句名言“欠的总是要还的!”此时的过度安逸或许就是对未来的犯罪。
我们的那些平淡的日子常会过成“鸡肋”。许多人年纪轻轻就开始信奉人生“且慢”,似乎早早就参透生活真谛。其实,拼搏者回归平平淡淡是一种境界,而你的平平淡淡或许只是懒惰的一个托词。
记得王健林在一次演讲时曾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我以为,他表达的无非就是鼓励年轻要有勇气,敢做敢闯。无数实践证明,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年轻时不折腾生活,年老时便可能被生活折腾。
如果你细心观察便会发现,那些有所成就者,都是很有效率的人,他们目标很坚定、学习很努力、工作很拼命,不停地在压缩走向更大成功的时间,然后使自己的人生更从容更自由。
我想,青春不应是场消耗战,或应是一个攻尖战,一分一秒间做着一次次拼尽全力的冲锋,夺取一个又一个进步和成长的战果,然后合着青春流转的节奏,一步步走向成熟与成功。
青春行进间,我也静心疏理自我,做着一些改变,努力让走过的青春多一些亮色的元素,比如读点书、写点东东、攀交些阳光的人等等,希望自己的今天付出对得起未来的自己。
【来这给你看个小故事】
某日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登记小姐问:“您是给孩子报名?”老人答道:“不,是给我自己报名。”
小姐愕然,屋里的年轻人也愕然。老人解释说:“儿子在日本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来,说话叽叽咕咕,我听不懂,心里挺着急,我想听懂他们的话。”
小姐问:“您今年高寿?”老人答道:“68岁。”小姐说:“您想听懂他们的话,至少要学两年。可您那时已经70岁了。”
老人笑一笑,很幽默地反问:“姑娘,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66岁吗?”说完,大家都笑了,人们在笑声中,似乎也在思索着什么。
是的,这位老人学与不学,两年以后他的年龄都是70岁,可差别是:两年后,他要么可能开心地和儿子媳妇交谈,要么依然像木偶一样在旁边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