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话出自曹学佺之口,他是晚明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明朝天启帝年间,广西的桂林皇室宗亲好养恶犬玩乐,王府家奴仗着自己是亲信鹰犬,也越来越骄横肆意,不仅欺男霸女,而且不把地方官府放在眼里,个别家奴甚至胆敢攻打府衙,一府长官敢怒不敢言。不久后,“闽中十才子”的曹学佺调任桂林府为官,他对这里的事情早有耳闻,暗下决心要整顿一番,以振法纪。
有一天,王府的家奴又当街放恶犬,一路咬伤数人。一穷秀才躲闪不及,被恶犬扑倒撕咬,眼看性命不保。旁边的卖肉屠夫实在看不下去了,挥起杀猪刀砍狗头,救了秀才一命。王府众家奴气急败坏,将那屠夫捆绑了押往府衙,要官府判人命以偿狗命。
曹学佺仔细看了状纸,调查路人的所见所闻,又结合家奴们的以往作风,依《大明律》判屠夫无罪,更要求家奴赔偿那秀才的医药费。
家奴一看曹学佺刚正不阿,不怕王府权势,便谋求重审。他们私下威逼利诱秀才翻供,说那天自己和家奴的爱犬嬉笑玩闹,是屠夫欺负秀才,爱犬保护秀才而被杀害,屠夫理当给爱犬偿命。
二审时,秀才禁不住钱财诱惑,也慑于王府淫威,便出卖了仗义的屠夫。
堂上坐着的曹学佺听后暴跳如雷,痛骂秀才道:“今乃人证物证俱在,尔等跳梁小丑焉敢放肆,况且那屠夫救你一命,你且不思回报于他,还要置其于死地。与狗相好,与狗为友,如同认贼做父一般,我朝未有之!”命旁边衙役大刑伺候,秀才承受不住,才如实招供。
真相大白之后,曹学佺再次宣判:屠夫无罪释放;秀才恩将仇报,报予州府长官,革去秀才功名;王府纵容家奴藐视王法,鱼肉百姓,报予朝廷,由宗人府处置。
曹学佺还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名联,流传至今,警示后人。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身处底层的人常保留着最质朴的同情心,能忘记利害,见义勇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样的人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骄傲。
在小说《半生缘》中,张爱玲写到:
曼桢被自己姐姐设计陷害,被自己姐夫欺负生子后,在医院里受到穷人出身的病友金芳和霖生帮助,顺利逃出姐姐、姐夫控制,此时的她“不但举目无亲,而且身无分文。霖生留她住在这里,他自己当晚就住到他姊姊家去了”。
曼桢当然觉得非常过意不去——这时,张爱玲发表议论道:“她不知道穷人在危难中互相照顧是不算什么的,他们永远生活在风雨飘摇中,所以对于遭难的人特别能够同情,而他们的同情心也不像有钱的人一样地为种种顾忌所钳制着。”
的确,“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穷人往往最知道人在苦难中多么需要别人帮助,也因此特别愿意在自己还能伸出手去帮别人一把时,就毅然将这手伸出去。
《菜根谭》里有言:“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今阅世渐深,阅人渐多,世相人情慢慢看穿看真,如今的感慨也就更加深切。同时观世观人也多了一分平和,人毕竟只是人,自私、冷漠、丑陋,也都是人性,可敬的、可叹的、可鄙的、可悯的,都是芸芸众生。说到底,做人还是各做各的人,各行所愿,各求心安。
做老师的切记,后进生比优等生更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