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怎么看?
可以看成是美股的弹性标的。因为联系汇率制度,所以本身没有什么操控空间。
在红利阶段,可以作为离岸中心作为资金周转来用,可以吃到中美不脱钩情况下,同时又不全面放开情况下的一个渠道费用。
而这种大的前提是自然要承认美元的主导地位,愿意跟随美元的周期。
而实际上,从去年5月份开始,实际上所有的强宏观策略都开始转向了。这种转向的威力需要中观层面的不断释放红利才可以扭转。
而始于去年开始。中美层面开启了一顿货币政策的脱钩和错位。
美国讨论紧,我们讨论松。各自视角开始加强内化,最终,美股和中房都开始进入下半场。
简单的说,如果美国通胀不恶化,那么还可以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生态系统的再平衡。我们的房价不失控,还可以继续用财政政策为抓手调节传统经济周期。
在这种长维度的情况下,受制于全球宏观边际的恶化,两个要素同时发生了恶性共振。
中观上,随着美国从商品通胀转向服务通胀,中美的循环效应也开始递减了。从而进行了外循环的一次边际脱钩。
贸易上面经济层面的和少了,自然就利用金融工具汇率压力来释放这部分的压力并且表现出分的状态。
至于香港的地位。重要性等级肯定是被弱化了。
要让他稳定,大环境要转向和。但,在新常态,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提下,怎么能那么容易的继续和下去。
逆全球化的阶段下,外循环逐步收紧到内循环。未来的红筹企业会逐步回归到A股。
所谓的没有中间派,也就是这个道理。
负债段目前没有看到解决的迹象。
而资产端的解决方式倒是有。
要么,就是完全的挂钩美元,并且在资产端锚定住贸易资产,实现和美元的完全相关性,在顺风的时候,尽量多的分。
要么,就是脱钩美元,毕竟资产端本身就是金融地产和互联网和少部分的创新药。相当于人民币资产定价的分部。
而最值钱的资产,其实就是互联网和创新药。
互联网以腾讯为例。腾讯实际上是两个部分。
一个是投资业务,一个是基于流量的相关业务,包括广告,游戏等等呢个。
据说,腾讯的投资部是世界一流的。投资业务,也就是看这些投资生态群能不能持续扩散。之前腾讯一直在退,背后是反垄断的压力。目前和联通新成立了投资公司,算是开了个口子。
后者就是基于存量流量的新消费业态的变现。例如web3.0等。
如何看待现在的市场?
目前正在构建底部。
整个资金都在各个方向上面试错。
例如优化疫情的医药链条。
拯救地产的地产链条。
制造业强国的光伏新能源链条。
安全底线的信创,军工,半导体链条。
底部的构建很多时候谁也不知道未来谁会走出来。只能一步一步的试错。而真正的龙头方向还没有得到一致性验证。重点还是要观察回踩的力度。
想起来了亮剑的时候,都在地上爬着,等敌人这里完全进入包围圈了之后才狠狠地打。
不然顾头不顾尾,始终打赢不了大胜仗。
好时机都是等出来的。
再新的方向出来之前,还是各自找各自的老情人。再回去抱团一下老思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