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的结尾很像《大话西游》。
男女主角在酒吧两次相遇,第一次女主角主动搭讪,却被男主角撞了一下。后来两人相爱又分手,在酒吧再次相遇,这次电影用蒙太奇,让他主动吻了她。
这不正是《大话西游》城楼上那一吻吗?紫霞先在城楼下向至尊宝献吻,却被至尊宝推开,后来生生死死,投胎转世,至尊宝变成了孙悟空,附身夕阳武士,补上了那一吻。
是不是很像?
《港囧》里的徐峥,最遗憾也是那个没送出去的吻。当他得知大学时代的女神来开画展,便冒着婚姻破裂的危险,狼狈地奔跑在香港街头,只为完成那个吻。
还有藏得更深的。
《泰坦尼克号》里,露丝邀请穷画家杰克参加晚宴。为了遵守社交礼仪,杰克穿着不合身的燕尾服,在楼梯拐角吻了她的手背。后来杰克和巨轮沉入海底,老去的露丝在梦中回到那个楼梯,杰克穿着背带裤,与她热情地拥吻,这一次,吻的不是手背。
这几部电影,都引发了群体性的伤感,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有一个弥补未完成的情节。
二十世纪初,心理学有个流派叫格式塔学派,认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有一种追求完整的倾向。
格式塔学派有个人叫蔡格尼克,他做了个实验,为实验者安排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任务,让一半人做完,让另一半人在做的时候突然被打断,然后问他们记不记得做过什么。实验结果是,做完的人,很多不记得了,没做完的人,大多都记得。
就是说,人对未完成的事印象更深。所以最念念不忘的,是学生时代没敢去追的女同学,最容易忽略的,是结婚二十年,对你死心塌地的妻子。
徐峥在《港囧》里有句台词:它是卡在我喉咙里的一根鱼刺,它就像我身上的一个魔咒。
未完成情结并不美好,它让人自我怀疑,产生紧张和焦虑,对当下漠不关心。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中,主人公迷恋的女人坠楼而死,于是拼命把新欢打扮成前任的样子。
这种焦虑让身体痛苦。村上春树的小说《再袭面包店》就写了这点。
故事中,主人公和朋友去面包店抢面包。老板并没有反抗,还请两人陪他听瓦格纳的音乐,作为交换面包的条件。多年后的晚上,主人公突然醒来,感受到一股深深的饥饿,他意识到饥饿的源头正是当年的“抢”面包,变成了“交换”面包,所以要消除这饥饿,必须回去再抢一次。
这篇小说的精妙,在于用“饥饿”表现内心的未完成。就是说,这个未完成是需要填饱的。
《爱乐之城》最后五分钟,就是为了填饱这饥饿感。一切不如意和阴差阳错,在那五分钟烟消云散,两人热情地拥吻、跳舞,刻薄老板为他们祝福,冷漠的顾客替他们打拍,他拒绝了不喜欢的工作,她得到了鲜花和掌声,他们在油画里飞奔,在星海中跳舞,他们没有分手,而是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很多人看到这眼泪决堤,大概是心中的未完成,在电影里得到了满足,而且热情的歌舞片,比只会说话的故事片更猛、更幸福。这种剧烈的悲喜转换、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正是泪腺狂飙的原因。
这种和角色一起悲伤、一起快乐的感觉,就叫作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