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著名作家、诗人、艺术家。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在阿拉伯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纪伯伦的作品想象驰骋,感情深笃,韵味隽永;内容丰富,说理透彻,充满了东方哲人的气息。代表作有用阿拉伯语发表的作品《泪与笑》《暴风集》和用英语发表的《狂人》《先知》《沙与沫》《大地神》等。
在纪伯伦的一生中,除母亲以外,还有两位女性在他心灵中长期占有重要位置:玛丽.哈斯凯尔和梅伊.齐雅黛。
1904年,31岁的玛丽在朋友家中结识了正在美国艺坛闯荡的纪伯伦,两人从此结下友谊。玛丽对纪伯伦的艺术才华大为赏识,主动提出资助他赴巴黎学艺。从此,两人开始通信。纪伯伦返美定居纽约后,继续和住在波士顿的玛丽鸿雁来往,两人还不断互访,面晤。纪伯伦在返美后不久曾向玛丽求婚,但玛丽既不想让婚姻生活束缚纪伯伦的艺术天赋,又担心可能的婚姻失败会影响到两人的纯洁友谊,便以自己年长十岁为由予以婉拒。此后,两人的友谊反而得到升华,而成为终身的挚友。
纪伯伦和黎巴嫩女作家梅伊.齐雅黛的爱情故事更为奇特,凄婉。这段生死之恋的主人公一位终身未娶,一位毕生未嫁,甚至始终缘悭一面。通信,是他们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在去世前的十多天,重病缠身且手臂有疾的纪伯伦,仍然给梅娅寄去了最后一封信——其中只有一幅画,画面是一只摊开向上的手掌,托着一团燃烧升腾的火焰。这幅画,后来被人称作“蓝色的火焰”。还有什么语言,能更好地表达他那纯洁、炽烈而永不熄灭的爱呢?
纪伯伦的逝世,给梅娅的身心也造成巨大打击。一直掩饰着这段恋情的梅娅,终于撰文公开了她和纪伯伦长期通信的经历。在此后的十年中,她的精神与健康先后崩溃,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度被送到贝鲁特的精神病院治疗。后来又在开罗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两年时光。
1941年,梅娅十分凄凉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在辗转流落中,仍一直将纪伯伦的来信随身携带。在她的遗物中,有一本评述阿拉伯作家的英文论著,梅娅在书中纪伯伦的画像旁写下:“多年前这已注定了我的不幸!”
如果说玛丽是纪伯伦无私的帮助者,是他心心相印的知音;那么,梅娅则是纪伯伦灵魂的知己。纪伯伦与两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一段最为动人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