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一直在家办公,不停的电话会议,不是微信就是钉钉,不是组织部门会议,就是旁听项目会议。每天准时卧室电脑桌前上班,每天出卧室门吃饭或者上洗手间就是中场休息或者下班了。还要时刻担心4岁的儿子进来捣乱,最怕的是正在开会,儿子忽然闯进来乱入,吓得手忙脚乱的赶紧给自己静音。连续的高效运转,导致自己睡眠质量不好,夜里经常还会担心是否错过重要语音电话或者微信信息,经常梦见工作的场景,夜里十一二点都无法入睡。
公司作为线下培训机构,急需快速转型到线上,课程需要重新规划,老师和产品经理人需要重新动员,线上平台需要选择、测试、谈合同,组织老师培训...在苏州明确不复工的前提下,组织和动员录制线上课程,保证员工安全,同步线上课程宣传、抖音、公众号、海报、朋友圈等等。疫情不仅是给大部分人及行业按下了暂停键,但同时也给小部分人按了快进键,这么一想,这个宇宙和人世间还真是都遵循能量守恒的。
连续十几天这样,夜里睡眠质量就开始变差,前天晚上10点多洗过澡无法入睡,索性起来看电视,作为一个几乎从来不看电视的人来说,都不知道从何看起。学生时代追过的美剧已经很久没看了,索性找个电影,然后就看到了王家卫拍的《一代宗师》,虽然是一个伪文艺女青年,但还是很喜欢墨镜王的电影。可能因为他老人家拍摄时,特别注重的光、影、色彩、细腻的情感纠葛本来就是女性关注的领域吧,所以更容易打动女性。电影刚上映时去影院看过,当时更加注重情节和画面了,没认真看每个人的情绪和服饰。这次看,感觉好美,每个打斗的场面都像在舞动,男女主的情绪表演更是非常到位,但导演明显不只是想说叶问,也不是想叙述叶问和宫二之间的缘分,导演更想展示的是一个时代吧,一个时代下的各路掌门、宗师的面子和里子。最后宫二对叶问说,我这辈子见了自己,也算是见了天地,但见不了众生了。那什么是见自己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看见自己的优缺点,还是看到自己的强弱,还是看到时代下的自己处境算是见自己了呢?
自己包括什么呢,首先是我的身体、意识,然后就是我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了,子女、妻子、妈妈、同事、朋友、同学等。我的身体没什么特别需要描述的,不到160,还算匀称的体型,经常伏案工作,脖子和颈椎有些不太好,视力偶尔有下降趋势,听力尚可,嗅觉不够敏锐,如果不是在特别有气味的情境下,经常忽略掉使用这个器官,嘴巴可以正常进食,偶尔某些月份会有口腔溃疡。
然后是我的意识,这个虽然说是“我”的,但其实经常不受我控制,比如有时候我想命令自己不去想,想命令自己睡觉,想命令自己安心做一件事,经常适得其反,越不想让自己想,越容易陷入里面。很久以前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寓言故事,好像是叫《喜马拉雅山的猴子》,说是村里来了一个人,号称可以用口诀教会人们把石头变成金子,但有个前提是在默念口诀时,绝对不可以想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否则就不会成真。然后村里很多人都练习了,没有一个人成功,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找这人理论。因为人们在默念口诀时无一例外的都想了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前两天看郑渊洁的书,说是孩子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叛逆,所以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无休止的看电视,那么你应该说“孩子,我今天给你的任务就是看电视,不看到X点不可以关掉哦”。如果你想让孩子吃米饭,可以说“今天你不能吃米饭哦,这些都是我们其他人的”,等孩子主动非要吃,你才佯装答应。当然,这些不一定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但是从我们成年人看,比如你失恋了,整天以泪洗面,好久都走不出来。那不如索性给自己说“我每天必须为失恋,为离开我的那个人哭10次才可以,否则就是没完成任务”。也许第一天你还能完成这个任务,第二天、第三天你就无法强迫自己一定能哭满10次了。这就是逆反心理,之所以提到这个理念,是因为我们的意识经常就是这样,仅以此想论述意识不可控,最起码在很多时候是不可控的。所以不是我支配身体和大脑,而是意识在支配身体和大脑。那意识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它好像就是一个幽灵或电波,时刻跟着你,时刻左右着你。在什么情况下,人能短暂的甩开意识呢,专注某件事到忘我、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什么的时候,好比被正在做的这件事摄了魂魄,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心流吧,就是进入某种心流里,完全忽略时间和外在世界,甚至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最近有部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女主在篝火晚会上因为太过于专注于看着自己的爱人,以至于自己的裙摆烧着了都没发现。这个时候意识也是在的,只不过意识是高度统一集中在专注的那个人或者那件事上。
那么人睡着以后呢,意识是否就停下来了呢,不会,因为人还会做梦。有人可能会说“不对,我就基本或者很少做梦”,那只能说是这个人没有在做梦的时候醒来或者睡醒后不记得了。人都会做梦,区别是有人记得,有人不记得。意识真的是无处不在,意识到底是什么,我真的回答不了。
之前读一行大师的《正念的奇迹》,其实根本读不下去,因为不理解什么叫学会洗碗,什么叫学会吃桃子,什么叫真正学会喝水。现在却忽然有些懂了,可能是意识和所有感官,大脑、肉身一起共同活在当下、真正相处吧。好比婴儿第一次吃奶、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学会喝水,人一生中的很多第一次都能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也是因为第一次做某件事时,是最能调动感官和意识统一的。想到这里时,其实我正在手洗毛巾,马上觉察当下,发现洗毛巾这件事根本不需要我思考,我就可以按照原有的惯性找到要用的盆,要用的肥皂,洗东西的手套,然后打开水龙头,开始按照大脑中既定的程序洗毛巾了,根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特别调动感官,不需要我的眼睛真正看向毛巾,我的手就会开始洗的动作,甚至洗几遍,冲水几遍也有程序,我直接按照程序进行即可。那这个时候我的意识在干嘛,我在思考一行大师写的这本书。那我的感官和当下是忽视的,我的意识和当下是分离的。也许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分离的状态在工作和生活吧,至少我是这样,其他人就不能肯定了,因为不清楚。
人的本性之一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这个应该不需要论证了,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餐桌上一盘是爱吃的菜,一盘是不爱吃的,人肯定会多多光顾爱吃的。看书和刷抖音、追剧相比,很多人会选择后者。这都是意识做出的选择,对于意识来说,思考和学习就是痛苦和困难的,直接按照惯性或者以往存储的记忆发出指令是容易的。所以意识会尽可能避免思考和学习,会避免难的事情,主动诱惑你去做一些愉悦简单的事情。
那驱动人自律,学习、上进、努力的是什么呢,也是意识吧,是意识的另一面么,意识有两面,一面是积极向上、自律、努力的,一面是堕落、消极、及时享乐么? 人的很多本性,说到底就是意识么?写到这里,才发现对人最占据统治部分的意识居然很多都不知道,却还是已经这么浑浑噩噩的生活了三十多年。
然后是我的社会角色,其实也是我的关系
婚姻关系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一种团体模式,也叫家庭模式,这段关系得到法律和道德的认可。当然法律和道德也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规则。婚姻把男女两个人捆绑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养育子女一起生活几十年甚至老去。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是是灭人欲的,为了家庭利益要牺牲自己作为人的部分本能欲望。也正是因为有了牺牲和舍得,才得到了家庭和孩子。这个人世间还真的都守恒。
同事关系中,过了30以后,我觉得自己已经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了,以前真的是非黑即白的。记得第二份工作,公司食堂吃饭时,发现普工还在排队,严重增加了总部和行政人员的排队等待时间,当时非常生气的直接打电话给相关负责人员,开口就是指责和质问。当时有个生产部门的课长提醒我“小李,你这样工作的方式是不对的,要先问清楚原因,而不是一上来就指责”。虽然对这个课长一直以来印象不怎么好,但是他指点的这句话却是一直铭记于心。这个世界没有对错,有的是立场不同。如果觉得对方很难沟通,那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从河的这边走到那边去重新张望自己吧。
朋友同学关系,看清本质以后,索性越来越少联络。之前是因为想通了朋友和同学本质就是相互交换,无论是物质上的交换还是精神上的,而且也并不见得精神上的就一定比物质上的高尚。如同张爱玲说过的两性关系,用身体取悦男人和用思想取悦男人其实并没什么两样。所以不用觉得你是文人雅士,是君子之交,就比人家狗肉朋友关系高尚。但不联络就会伴随孤独和恐惧。所以人并不能彻底遗世独立,只能尽可能减少,同时时刻提醒自己既然依赖,就可能会有失去的一天,会有痛苦和恐惧随之而来,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太过于投入和靠近,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那么怎么保持独立,我却并不知道。独立就意味着断绝一切关系么,还是意识上的独立,怎么才算是意识的独立呢,我并不清楚。
其实无论婚姻关系还是其他任何关系,无论独立的个体还是关系中的个体,最难理清楚的还是意识,特别想询问自己“为何在某些时候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呢,还有为何在某些时候又会轻易从众呢”。什么情况下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呢,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这里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和我自身有关,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是“我”在场,理论上这也都是“我”做出的判断吧。那是眼睛和耳朵或者身体做出的判断么,不是,是大脑做出的么,显然也不是。大脑也只是一个器官,里面有各种沟回和神经,沟回、神经、大脑皮层都是客观存在,它们本身不会做出反应,它们只有在被刺激后才会做出反应,也就是做出判断吧,这是我的原本储存的屈指可数的知识。具体大脑如何运作我并不知道,于是我决定百度一下。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会相信百度词条或者百度全科的解释,或者会相信网上一些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然后就直接相信了。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了,一是其实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并不知道大脑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而我又不能亲自去解剖自己的大脑进行查看。那我只能相信他人发布的信息,至于我信医生发布的,还是信脑科学论文,这就又要我的大脑进行判断。而大脑是如何判断的,是否判断准确,我是不清楚的,只能先研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然后判断大脑做出的判断是否正确。这就好比进入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怪圈了。
就算我不是文科生,那我的知识也大多是老师或者课本得来的,当然也有可能我从医,真正接触解剖,真正看到大脑和身体的构造,可大脑和身体也是我用我的大脑看到,我的意识做出观察和得出结论的。只有“我”一个人得出的结论就很可能不是准确的。一千个人眼里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按照二元理论,假如我是医生,在解剖大脑,得出结论后,最好还是要听听这个被解剖的大脑自己的结论。这才是此岸和彼岸的双向结论吧。有人肯定觉得不可行,因为大脑并不会说什么,它只是一个客观存在。一座桥、一棵树、一片云也都是客观存在,但它们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有见山是山和见山不是山吧。
什么时候我会从众呢,在对方是权威、老师、作者、老板时,我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认可和相信。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意识在趋利避害么,还有就是避免思考和痛苦。服从的好处显然很多,首先可以证明我和权威、老师、老板是一起的,那我就很可能是安全的,而且我很可能跟着可以获利;其次,我服从可以避免思考,我不用动用意识,调动感官去思考这件事的正确与否,只需要接受现有的结论或结果即可。但权威和老师说的一定是对的么?如果不一定是对的,那我用自我意识对权威结论做出的判断一定对么,这又回到了意识和大脑的判断了。
写到这里,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做出判断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正念和好奇心,尽可能多的调动感官和意识认真活在每个时刻吧,回归到婴儿的眼睛、嘴巴、鼻子、耳朵、身体和触觉,好好感受这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