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
从书名也可以看得出来,吴晓波老师这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致敬钱穆先生多年前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记者就是记者,虽然选题好,前言也宏大,想的挺好,可惜没有历史和经济功底的吴老师力有不逮,最终出来的效果只能是隔靴搔痒。
不管怎么说,对于小白,这本书还是很友好的。
从公元七百年前春秋的管仲变法,一直写到今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前后覆盖近三千年。从成因、到横向比较,到未来展望,流畅的文笔读来还是很有趣的。
书中吴老师的一个独特观点挺有意思,值得分享一下:
中国历朝历代的焦点集中于四大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和四大模式(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社会精英控制模式、宏观经济制度模度)。
发生于历史以及当下的所有中国问题,都是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一个成功的改革,是要这四大利益集团均收益,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possible的mission。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的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而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血腥和充满探索的过程。
成功维持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统治,都围绕着郡县制度(避免地方割据)、尊儒制度(意识形态大一统)、科举制度(吸纳社会精英)、国有专营(经济上垄断控制国计民生)四个基础制度展开。及至今日,这些本质并没有改变。
纵览一下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经济变革,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个结论。
管仲变法: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盐铁专营。放活微观(刺激经济),管制宏观(财政、税收、价格)
商鞅变法:以农立国;土地私有化(废井田、开阡陌)、郡县制、户籍制、军爵/军衔制度。百代都行秦政法。
汉武帝变法:独尊儒术,围绕产业改革(铸钱、盐铁、酿酒)、流通改革(均输:统购统销、平准:物价管制)和税收改革(告缗令、管缗令)的体制改革
王莽变法:奉古改制,一个儒生皇帝的短命古典社会主义试验
魏晋南北朝,动乱三百年,出现了两种极致现象。一是国民思想的大解放,二是工商经济的大倒退。说话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春秋、魏晋南北朝及民国初期,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全数出现在中央集权瓦解或丧失的时期。
李世民变法:科举制度、小政府形式(富人养官、地方养兵)。但地方势力过大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国家需钱,遂向富人征税,恢复国有专营。所谓暴秦、强汉、弱宋,盛唐。
宋太祖削藩,一举化解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宋太祖拉拢和控制各路高级将领的办法,是让他们靠经商来发财。冗兵、冗员、冗费,政府财政负担巨大,不增加财政收入,难道你要政府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于是改革迫在眉睫。
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选择了与大部分贵族官僚正面刚,触犯这些人既得利益者,还没正式开始就流产了。接下来宋朝最重要的改革来了。
王安石变法:帝制时代最后一次整体改革,东西方文明至此分道扬镳。士绅经济(公开允许官员经商、不抑制土地兼并、对垄断资源进行授权经营),一系列理想主义超前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更详细的请参考之前文章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读《易中天中华史·第18卷:王安石变法》
明清:铁桶阵(对外闭关锁国),散沙术(对内提倡男耕女织)“自转惯性“;大陆孤立主义。但书中没有写到明万历期间的张居正改革,实在是遗憾。
自宋朝之后,南宋、明、清历代治国者基本放弃了体制内的制度创新,开始用更加严酷的管制方法来维持统治,其经济策略越来越谨小慎微、趋向保守,最终走进了闭关锁国的死胡同。所以说,王安石之后的中国,真正严肃的经济问题只剩下一个,那你就是——稳定。
洋务运动:晚清和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却造成完全不同的国运结局,期间两次”国进民退“让人警惕,却几乎断定只改经济不动政治的改革必定失败。
两个民国:从极度自由到“统制经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在日本战败后经济政策的彻底失败,才导致在政治上的失败。
计划经济大实验:1949年之后的二十多年,虽有发展,但一系列疯狂的政治运动,将中国拖入停止混乱的泥潭;
改革开放: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分为”放权让利“和"集权回归”连个阶段,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体制上的羁绊又让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晦暗不明。
作者有一段结论——什么不明,改革之路漫长之类,听起来像废话。我一直坚信,中国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