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话题,是一个正在跟我训练“内向表达”的学员提出来的:
“昨天老婆聊起她工作上的事情,我指出她做得不好的方面,她生气了,说每天已经很累了、还得不到我的理解,blablabla。我当时沉默了。现在在想怎样挽回?”
如何既表达关心又指出问题,是沟通上的常见问题。“怎样挽回”也有各种套路。这两个角度今天都不讲,只讲讲“沉默”。
我仿佛看到那位面对“沉默”的老婆,头上升起的黑线、心头激起的无奈。
这里先分享一点我听过的“沉默故事”,再说说为什么觉得“沉默伤人”。
A与先生的沉默故事 ——
我先生是内向个性,沉默是他应对冲突的方式。和他相比,我的表达方式偏外向,遇到事情喜欢“说清楚”,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希望和他交流。
交流,在我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无需做准备,你来我往交换想法而已。没想到,常常遇到“空气感”、遇到“棉花墙“。时间长了,发现老公对我表示开心的事情是乐于回应、乐于交流的。但凡我对某件事情有一点不满,尤其是和他有关的事情,一定是沉默、离开… …
是的,这会加剧不满。每当遭遇“沉默+离开“,我都感觉周身僵硬,语言、思路、血管、经络、毛孔,统统被阻塞、被卡死。
慢慢发现,“沉默加离开”是我先生应对外界压力的方式,貌似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平复一切,只要不吭声、离开一会儿,回来就可以天下太平、不再回应。很像传说中的鸵鸟?殊不知,鸵鸟太太这边已经积聚了一堆翻江倒海的内心战争、负能量只会爆棚不会减少:)
B与下属的沉默故事 ——
“我团队里有个特别闷的同事,不管领导和同事说什么,正常状态都是不回应、不表态,可能闷头照着做,但是绝不肯说一句认同的话,于是也就搞不清他是真的理解了才做的、还是懒得理论麻木执行、还是内心不满只是不说。想了解他的想法,得靠猜、靠观察。有时能找到正向信息,更多可能会误读,团队里有同事觉得累,有同事觉得他烦,有的干脆放弃和他的交流,有事说事,不指望回应、更不奢望认同。”
这两个故事的“沉默者”乐泰客厅主人都见过,都是很好的人,没毛病,就是这个交流习惯而已。采访他们为什么沉默,答曰:“看她生气了就不说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我不是她想的那个意思”,“说不过就不说了呗”,“我知道了呀、也会照做呀,还要说什么?”
在沉默者看来,一定有理由沉默,或出于尊重、或出于权宜,总之认为沉默是正常的方式。提出这个话题的学员,也一定是爱老婆的,只是困惑于老婆的反应,不知如何应对。他们绝没有伤人的本意,也不觉得不作声就会伤人,甚至觉得“我都不跟你吵了,还要怎样?” 或者很是委屈:“我埋头听话干活也不对吗?”
而在“被沉默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却可能是:不赞同、不接纳、不理解、不值得交流。这是最伤人的,有点像冷暴力。
因为,被剥夺了交流意见的权力、被堵塞了交流看法的通道。
关于交流的知识,我们一定已经学了不少?
用沟通理念来看,沉默是在“表达同理心”上出了问题。
用教练理念来看,沉默是在“接纳”上出了问题。
用冲突管理理论来看,沉默是在“正面解决”上出了问题,是在回避冲突。
是的,人们用“鸵鸟”来形容回避型人格,这是一种应对冲突的方式,粉饰太平,但不是积极的解决态度、不是相互尊重的交流态度。其实,人们需要的,无非是一个真诚的回应、一段流动的对话。回应中,人们找到认同感、获得价值感,从而能够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从容地给出更多关于自己观点的信息,这时候,双方也就可以获得交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话中,人们逐渐收集更多元的信息、厘清自己的思路、强化自己的信心、或清晰地看到自己想法存在的问题。而沉默把流动一下子堵死了,人们在不自信中、在气愤和郁闷中往往会只收集负向的信息,也就带来强烈的情绪对抗。问题卡在情绪层面下不去,也就产生了冲突,也就无从到流动中找方向。
客厅主人也分享一个亲身例子:
一次,我被先生气到了,遭遇沉默之后,转头和婆婆说起,却发现婆婆一声不吭、面无表情、当我是空气。
于是,“气到了”转成“堵住了”,转成“郁闷了”,升级成“怀疑人生的重大问题” ——
难道我在你们眼中如此不堪?如此不可理喻?难道我平时做的一切都不值得你们此时此刻对我说一点点宽慰的话吗?哪怕八卦一番问问我俩咋了也懒得问吗?
哭笑不得的,是我随之进屋沉默许久之后,听到我的好婆婆关切地温柔地问我先生她儿子:“她怎么不出来吃饭?不要饿着哦。”
亲爱的婆婆,我最无助、最难受、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您在哪儿?无视+无语之后,关于吃饭的贴心关怀就像被冷不丁地糊了一嘴糖糕,咽不下、吐不得。几次下来,我和婆婆的交流也就止步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天气哈哈哈,因为,我不敢再惹来“沉默”,伤不起。
由这三段经历故事,想要分享的一点点感触是:沉默真的会伤人。如果事后还保持沉默、不找机会再沟通,更加伤人。这一点要嘉许这位学员,他在反思”发生了什么“、他在思考“我还可以做什么”?这就足以尽释前嫌了。
人际沟通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从来都是各有各的理。事理可能谈不通,心情一定是相通的。试着表达自己、也试着允许对方表达吧?显然,“表达认同后再找切入点补充意见”是沟通的黄金法则。如果实在不能表达认同,那就争执一场吧?千万别沉默,更别沉默无视后还问吃不吃饭,拜托,被沉默的人也需要时间沉默一会儿:)
你身边有没有沉默星人?
( 简书原创:乐泰客厅创办者刘雪茹Lindor )
后续在乐泰客厅的讨论和回应:
1. 面对对方的balabala,沉默者的内在是受伤的,不愿跟对方吵架,所以选择沉默。个性不同,每人都有自成一体的内在逻辑性。若想产生共振,需要双方共同调频。(薛珍)
2. 沉默是引起矛盾升级的原因之一,个性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感受不同。建议有问题早交流早回应。之所以“沉默”,预判往往是:“你这个人情绪不对,我不理你”。(雪茹)
3. 沉默还是不沉默,其实也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问题。被沉默的一方试着多元理解沉默一方,不把沉默理解成对自己的挑战;沉默方也多理解对方的交流需求、尊重已经存在的情绪,不把对方的情绪理解成无理取闹、理解成对方应该自己化解情绪。(雪茹)
3. 看到一篇文章探讨婚姻中的“最毒”伴侣,balabala的人只是想要一个回应,一个确认。(MXQ)
对方听不到沉默背后的声音!对方感觉到什么呢?猜测、怀疑、紧张,被表现出来的愤怒掩盖着…我们只能看到愤怒,于是也被点燃了,凭什么你这样?…沉默带来了沟通鸿沟。(MXQ)
4. . 我生不熟悉的人的气就会不说话,自己排解掉,免得起冲突,沉默只是不想吵架,想静静,等对方情绪消解后再来沟通解决问题。人都会有情绪,但可以选择处理情绪的方式,我是觉得对方没有义务帮我消解我自己都不知道从何而起的情绪,如果自己希望获得对方的帮助,我会表达“我现在很难过,需要你陪伴或安慰”一类的意思,如果对方也很生气,那就各自冷静一下。(陈洁瑜)
5. 沉默只是不想吵架,想静静,等对方情绪消解后再来沟通解决问题。如果自己希望获得对方的帮助,我会表达“我现在很难过,需要你陪伴或安慰”一类的意思,如果对方也很生气,那就各自冷静一下。(陈洁瑜)
6. 简单直白的表达内心的想法。(smile)
7. 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简单直白的表达内心的想法。(smile)
8. 双方内心涌起的问题可能有很多:
那你为什么觉得我不对?
你觉得我该怎么反应?我为什么会这样反应,如果你被如何对待,你又会怎样反应?
你刚才是什么感受?你原本的用意是什么?我的解读是什么?
好奇对方为什么和我想的不一样。
这些句子如果一口气说出来的意思是:我不想听你说(陈洁瑜)
乐泰客厅,汇谈教练工作室,位于京西。致力于“个人状态梳理与人际关系修复”。欢迎加微信18513371429预约个人教练或团体教练,欢迎回复评论参与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