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71天
原文阅读: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讲解:
曾子说:自己有能耐却向能力差的人请教,自己知识渊博却向无知者请教;有学识却好似无知,知识丰富充实却好似空虚;被人无理冒犯了,却并不计较;当年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启发思考:
曾子描述的这个同门,很多后世的注家都推测大概说的是颜回。在孔门弟子里,曾子的年龄是比较小的,这应该是作为师弟的曾参在向弟子们追述师兄颜回的君子之风。
首先,“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自己多才多能却甘向无能的人请教,是相信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别人仍能在某方面指教自己;自己知识丰富却向一个知识贫乏的人请教,是相信他人仍然能具有自身没有的知识、智慧,相信与他人有互补的可能与必要。《中庸》说,天地之大,有愚夫愚妇知道能做,而圣人不知不能的事,所以像舜那样的圣人,他也“好问而好察迩言”,什么事都多问问别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不耻下问、虚心求学正是孔门弟子的学风。
其次,“有若无,实若虚”。自己明明有丰盈的见解,却像是一无所有;自己明明有实在的依据,只像是空空洞洞。满腹经纶却像没有学问一样,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空杯心态。自己若是空杯,新的思想智慧就能吸收注入进来;自己若满杯,就无法吸收新的别人的思想智慧。《易经》说:“君子以虚受人。”颜回在回答老师问志向时说:“愿无伐善,无施劳。”不要张扬自己有多好,不要夸耀自己多大功劳。所以,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的长处,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始终虚心学习,然后践行。
第三,“犯而不校”。“校”就是计较。“犯而不校”是别人触犯我也不计较,被侵犯了也不争论辩白。《韩诗外传》卷九载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人家对我不好,我也以善对他。这便是“犯而不校”之意吧。如果人家触犯了自己,一方面,以同理心去体会别人,以情恕人,觉得对方情有可原,原谅他。另一方面,反思自己,为什么对方会对自己无礼呢?有这样的认知和心态,可以做到无一丝计较之心,对人虚怀若谷、宽宏友善,这就是宽恕的器量和品行吧。
最后说明一点,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有能、有多、有实”,才更有能力和意愿去汲取一切合理的哪怕是不同的意见。正是对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内心笃定,才对于小小不言的误解、鸡毛蒜皮的争执、意气用事的攻讦等不受干扰。现实生活中,培养谦逊、礼让等品行的同时,也一定是要有对自己强大的自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