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2月1日,全书共22.1万字,分类:个人成长-励志成长类
我喜欢看书里的真实人生,一本薄薄的书,却让我窥觑到同一个时空中不一样的人生。
就像这本书里,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在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定立“十年目标-考上国内最棒的大学”,然而在高中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修改了未来三年的奋斗目标,他坚定地用钢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
LEO, you can do it.
从此,他的人生从备考耶鲁开始走上了另一条更为挑战和精彩的轨道。
但是我觉得,他就算按照既定的路走下去,也未尝不会有别样的灿烂。
因为这个男孩真的太优秀了。
他有着强大的内核,对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目标,并会对目标进行计划分解,还有极强的执行力和专注力。
感谢这个勇敢出色的男孩,带着我看到了此生都不会有机会看到的耶鲁校园、高胜投行、哈佛商学院,以及其中同样出众的人。
跟他学中文的Charles,教给我们:对热爱之事的最纯粹的尊重与专注,一种匠心精神的体现。
健身达人Charles,拥有强悍的毅力和自控力,哪怕忙的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也一天不拉的坚持着原定的健身计划。
高盛MD以工作时韧性极强而远近闻名。她年近四十才生子,怀胎九月时还奋斗在一线,牵头着两个大IPO项目,日理万机。
哈佛中Ashley和Dan是对鸡血情侣的典范。两个人每天上完课便相约图书馆,永远是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长——在学习两个半小时后,他们会换上运动衣,一起去健身房锻炼,接着在晚饭后回到图书馆继续自习。
还有耶鲁和哈佛,这些国际顶尖大学与国内名校之间不同的深度学习和教育模式。
先说深度学习,顶尖大学的学生通过教授讲解、小班讨论、课外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多种方法,很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知识点。
所以清华大学一学期上八九节课都很正常,而耶鲁大学一学期通常只有四到五节课,但是却学的扎实无比,课前课中课后都有一大批小组作业,想浑水摸鱼都难。
而这种深入学习,又提高了各种基本能力:阅读力、写作力、分析力、批判性思维等。这些能力加在一起,就是优异的自学力,受益终生。
至于教育模式,则是“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视本科为打牢学术基础的阶段,相较于传授学生某个职业技能,美国大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逻辑分析和数理能力。而很多专业性强的学科,一般就放到研究生和博士阶段了。
而国内大学里最受欢迎的金融学、会计学、法学、医学等专业,在耶鲁本科都没有。哈佛、普林斯顿等许多美国顶尖大学也是如此。
深度学习也好,博雅教育也罢,都不难看出常春藤对人才的培养都是从综合能力开始。
不看这本书我根本不会知道,在国内名校甚至社会都对数量的追求高过质量的时候,在上到清北下到各个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专业课程的时候,常青藤却坚持挖掘打造学生的基本能力,就像一颗参天大树,必然有着茂密强健的根系。
那么,我们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是不是也不要过分关注分数,而是更多的放在各种基本能力上,比如体能、抗挫力、自理能力、同理心等等。
还有一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惊叹这些Leo和他的同学,同事们惊人的精力。比如认真观察后我从中发现,几乎每个人都会做一件事,就是坚持锻炼。
我开始在想,锻炼是否可以在提升人的体能之外,还可以提升精力和专注力。
简直太诱惑了,如果通过每天平均1小时的锻炼,可以减少平均1小时的睡眠➕提升一倍效率➕不错的身形,那么运动真的应该人人重视起来。
特别是作为4岁孩子的母亲,会想的更多些,既然锻炼这么有益,该如何让孩子也爱上运动和坚持运动,她未来也许飞不了太高,但是一定能飞很远。
这本书真的是开卷有益,我感慨的太多了,除了刚才提到的深度学习、锻炼综合能力、坚持运动之外,还有无论是耶鲁的四十八小时精改论文,还是哈佛的24小时,都能被始终如一的Leo的执行力和意志力所打动。
想想自己,做一件事情,不是摸手机就是各种内耗。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精力还没用到正事,就被这些黑洞吸光了。
很高兴新的一年可以看到《不如去闯》这本书,虽然不是2024看的第一本书,但是却让我终于有动力输出了这篇读书笔记,因为我想Leo连那么难的论文可以攻克,我也应该去做一直想做的事。只有输出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只有落到生活才能这本书没白读。
接下来的生活中,会约束自己每隔一个小时才看一次手机来尽力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会不再EMO,当产生负面情绪时,就笃定地告诉自己:“我能行”。会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多聊天多分享,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边拿着手机偷偷看一边敷衍她。还有会开始阅读输出和健身。
还有最重要的,完成自己作为父母的天职,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优良的体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这些,我要先有才能给她打样不是么?毕竟,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再次感慨,新年伊始,能读到这本书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