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喜欢读书却不会读书的人。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的问题?
1)读书慢且读书效率很低。读完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也不太能理解书里的内容。就像是狼吞虎咽地吃了很多东西,却没有消化吸收,所得营养有限。读完了就是读完了,基本没有什么积累。
2)正如那句“好像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活”,读书仿佛是跟生活脱节的,即使读书的时候学习到了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去学以致用。
那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通过过去一周的阅读和思考,给自己找了三个可行的办法。
方法一:做笔记
1)摘抄
其实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也偶尔会做些摘抄。我一般都是在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再整理抄到笔记本上。这个过程就像又把书读了一遍,确实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印象。
摘抄的过程相当于第二遍读书,而且摘抄的时候让自己不得不慢下来,所以会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我在做摘抄的时候就会触发很多灵感和想法。
摘抄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些好的句子或者观点也可以成为以后自己写作的素材库。
但是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如果仅仅只是摘抄不仅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效率低下。那么这个方法的更关键的是什么呢?
2)思考
以前看书的时候就有这么个问题,刚刚看完的时候心里各种想法,想着看完之后也写篇书评,可到写的时候有什么都没了,无从下笔。
看书的时候经常有各种想法和灵感,但是因为没有及时地记录下来所以很快就会忘了。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经常看书,却没有什么积累和改变的主要原因吧。思考是一个理解和消化吸收的过程,把思考的结果及时地记录下来,可以更方便地整理起来缝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去。即使是只有几个字的想法和启发,也要踏踏实实地落实在纸上。
这些感想也都是将来写书评很好的素材了。
3)摘抄+思考
所以我决定采用这种“摘抄+思考”的读书笔记形式,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先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原汁原味地摘抄,然后下面写一点对其内容的感想,思考或补充说明。
当然,摘抄的部分和思考的部分可以用两种颜色的笔来区分,比如摘抄我就用黑色的笔,思考的部分就用红色的笔。
另外,书中也提到了其他的好的笔记方法:
a.结构笔记。 这种笔记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至少不是细节。(我想这种方法更适合读非虚构类的书吧)
b.概念笔记。 主要掌握作者对于书中主题所要表达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c.辨证笔记。 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适合主题阅读)
d.康奈尔笔记。 可以用在开会和读书的时候,特别适合用来解决问题。
e.当然也有的人喜欢用思维导图或者做手帐的方式,也可以让笔记更生动形象起来。
做笔记主要是为了把自己的思考记录和整理起来,如果你觉得这样麻烦,当然也可以在书上直接把重要的内容标记出来,然后在旁边空白的地方做好批注,但最后最好还是要整理一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之所以选择“摘抄+思考”的读书笔记方式,就是因为相对我来说它是最简单且容易操作的。既然我这么笨的人都能接受,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能能做到且有效的。
我相信只要不懒,肯动笔就一定会有改变和满满的收获。
方法二:主题阅读
1)什么是主题阅读?
《洋葱阅读法》当中说主题阅读是围绕着某个主题,在一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多本书的方法。
这个概念里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某个主题”,第二个是“在一定时间内”,第三个是“快速阅读多本书”。
首先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就是要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读书,围绕着这个问题或目的去书中寻找答案和方法。
其实这也是我读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我想主题阅读可以有效地帮我解决“读书效率低”和“读书跟生活脱节”的问题。
比如我上周进行的就是有关“读书”的主题阅读,就是想重新来提升读书地能力。
至于要限定一定的时间,也是为了督促自己专注于想要解决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执行率和读书效率。我关于“阅读”的主题阅读就是规定自己一个星期内完成的,果然可以有效克服自己拖延的毛病。
最后围绕主题阅读多本书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和有更广泛地选择。
2)怎么样进行主题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和《洋葱读书法》里都有各自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下面我只介绍我自己总结的,我认为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a.确定主题。 就是明确你要带着什么问题和目的去阅读的。
b.列书单。 围绕着主题,搜索关键字,或者找豆瓣高分书目,或者找大神推荐的书单,或者平时读书的时候就留心有没有看到过在哪本书里有相关内容。反过来讲,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读到一个好的工具或者方法的时候,也要想一想其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然后记到读书笔记上。
c.先快速浏览,后精读分析。 先快速浏览,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明确主题,精简书目到一个合理的范围。然后找出剩下的书中真正对主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分别把这些信息罗列出来进行精读和分析并做好笔记。
d. 归纳总结。 最后对所获得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且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答案。其实我这个人特别笨,所以我找方法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是简单的,朴素的,最容易理解和操作的。
3)主题阅读有什么好处?
a.目的性强且实用,这个最好理解,“精确制导”嘛。比如通过这次关于“阅读方法”的主题阅读,我就找到了可能是最适合我的读书方法。
b. 因为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所以你就不必力量均衡地从头到尾阅读每一个章节,你只要阅读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就足够了。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大阅读量地提升阅读速度。
c.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建立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主题阅读本身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个问题展开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和方法论。
方法三:输出
首先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为什么好像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我想答案就是没有输出。
输出大体分为“实践”和“分享”两种。
你有没有像我一样,平时明明也不少看书,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却什么也做不了,无从下手?
其实,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你知道什么”跟“你能做什么”之间是有很大距离的,甚至是你只是”看过了“却未必真的”知道“。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识可以指导实践,而实践也是对知识的一个检验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检验知识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自己对于所学到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践的检验当中也可以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学到的知识点。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查理·芒格说:”要拥有真正的能力,而不是鹦鹉学舌的知识。“
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以致用,从而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真正的能力。拥有能力才能实实在在地创造自己的生活。
但是有的知识并不能直接提升我们的能力,只能提升我们的认知,所以并不太好直接实践。那么怎么才能输出以达到跟实践相当的效果呢?
答案就是分享。
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教是最好的学”。跟别人分享,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其他人听的过程是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要想别人简单清楚地介绍书中学到地内容,首先自己就必须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不然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同时分享也是一个与人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及时的反馈,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理解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的地方。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特别愿意来这里分享的原因了。
我知道我写的水平很差,但我还是会写会发上来。一方面我知道一定有人跟我有一样的问题和困惑,希望我的思考多多少少可以给你一点儿启发,另一方面我想万一有一天哪位大佬路过瞅了一眼心说“这写的什么玩意儿啊?”,然后随便指点了我几句,让我打通了任督二脉,我也是收获满满啊。
那么想做分享又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办呢?
就回到我前天的分享当中,读书的时候不是做了笔记或者批注么?那本身也是属于你自己的输出啊,只要把它们整理出来就好啦。不管多少也不用管质量好不好,只要是属于你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好,最重要的是你也已经开始了。
其实有的人会纠结自己的文笔,我的文笔也不好,看到有的写的好的人真的是会从心底里羡慕。但是我觉得相比于文笔,更重要的应该是你的所思所想才对。只要把你想到的表达清楚即可,至于文笔那也是个积累和训练的结果。只要你经常表达,文笔我想总会有所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