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是从萧穗子的角度对她当年参加的文工团时光的回忆影片,这看上去是属于萧穗子那一代人的回忆,实际上时代背景的作用被削弱了。这不是指时代背景的有关规定对剧中人物的命运推动失去作用,毕竟刘峰被下放、何小萍充进野战医院这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命运转变都是当时时代的推动,而且“文工团”“战地”“前线”等等字眼也时刻将人带进那个时代中。但无论如何将背景扩大、模糊,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时代的推动也是人民的推动,回顾影片,电影中刘峰、何小萍哪一个人物不是因为文工团“战友”的鼓动而受到命运的安排?电影的画面一直都是昏黄、美好,令人不舍的,除了刻意在描写战争场面时换成了冷色调,其余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且行且珍惜”的怀念感。实际上,当打着背景相关的电影宣传时,观众也许需要的并不是这样的“岁月静好”,而是真实的岁月。那么电影又是如何打断我们的“臆想”呢?首先最重要的是,它即使抓住了旁观者叙述情节的手法,却忽视了旁观者对她叙述人物、事件的牵连性,如果一个人物、一件事情跟讲述者没有任何的矛盾冲突,有的仅仅是参与,那么她的叙述又有多大的信服力呢?又有哪些人能从她的叙述中的得到共鸣呢?她的叙述的目的又是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如果再看一遍电影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有着较强的叙事能力的文青在怀念自己的“美好年华”,我们不能完全信服她故事中的人物,我们也不能从中得到多少共鸣——有共鸣的大概就是同样的文青或是极力想掩盖住自己在过去做过的某些过失的人,她讲述的目的不能以阴谋论的角度污蔑她抹黑黑暗的事实,但至少可以说,她能讲述出来,内心应该有一点点的自满得意,因为当电影的受众群体开始成为荧屏的常客、当与文青同龄的人逐渐老去、当那些本来就不具备思考过去的回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的人开始遗忘过去,那么这些文青们便可以出来放肆地依靠他们的经历和美化过的回忆充实自己实际上空虚的内心——这也是文青之所以成为的文青的原因,他们靠文字和回忆活下去。作为观众,我们或许可以相信其中的一些事实,但关于人性的书写,电影就像一个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研究生,导师心中的想法是一幢幢高楼大厦,但转到研究生笔下就成了一坨坨未砌好的墙,还对外宣扬:这是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有着宽容之心的观众自然不会流连于此,更何况有真正实现导师心中高楼大厦的研究生存在,他们只会远远地观望着破墙,再连声喝彩:好!这是《芳华》接受好评的现状之一。
既然说电影未将破墙修成大厦,那么其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继续挖掘延伸下去呢?关于这点的讨论,可以先从叙述者萧穗子身上着手。萧穗子作为叙述者,实际上应该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在七八十年代遭受时代、命运支配的故事,刘峰经历“触摸事件”后人生是如何改变的,何小萍在被逼进野战医院之后是如何改变的,与所有事件相关联的始作俑者之后的命运如何,他们的心境如何变化等等,这里希望说到的变化不是仅仅的事实叙述,而是他们在回忆青春时,可以拿着自己过的大半辈子的经验对自己的青春做的衡量,甚至是忏悔,就算不能面对也好,不能回忆也好,但不允许他们轻飘飘地如同电影中叙述的一般一笔带过。改变刘峰命运的林丁丁和其他人,他们是否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到一丝羞愧?欺负何小萍的女战士们是否对她有过一丝的体谅?不太清楚是否是由于时代的节奏放慢了那个时代里人们的自我审视或者心理成长,在一个集体活动的范围里,我仿佛看见了我小学时期,一群女生对着又矮又黑招人讨厌的女生投去鄙夷的眼光和背后数不清的言语利刃,他们应该这么不成熟吗?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是否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然而这个最重要的东西在电影中被完完全全地忽略了。观众能从刘峰要扔掉活雷锋的奖励、对残疾军人头衔毫不在意中看到他的变化,感受到一个“惨”字;能从何小萍使劲办法不让自己登台却被政委利用完抛弃、在战地医院突然被奖励为英雄而精神失控的变化中感受到一个“惨”字,却无法从刘峰云淡风轻地将自己这些年不幸的经历一笔带过、何小萍听到文工团最后一次演出的音乐忽然清醒当中感受到萧穗子那些文青对他们内心真正的痛苦的抹灭。观众的眼泪怕是毫不值钱,因为哭完后大家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为谁而哭。为刘峰还是何小萍?他们这两个主人公在末尾被打磨得如此幸福自足,这是该流泪的地方吗?相对比那些带给他们阴影的人,他们或许是幸福的,但足够成为解决所有矛盾最好的办法。好人不应该被要求去原谅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至少对他们来说,这些人应该永远被抛之脑后,而不是反复地被回忆,甚至被突然而来的岁月要求宽容,成为后代人消费的对象。
整部电影甚至是令人气愤的。萧穗子虽然是一个讲述者,但她毫无资格去讲述二人的经历。如果她是所有伤害他们的人其中的一员去回忆,那么观众可以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一点人性的忏悔,然而她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随大流的人,且抱有那么一点点同情心的人,而这一点点的同情心成为了她自认为可以回忆刘峰、何小萍二人的资本——她没有做过什么直接伤害他们的事情,因此她可以轻描淡写地讲述所有的事情,且可以随意涂改,她只是个讲述者。那么作为观众,一个理性的、看破萧穗子本意的观众就更应该以她同样冷漠的眼光看待她的回忆,告诉她,不,你的这些东西都只是你文青的“美好年华”,那些人、那些事都是你赖以支撑、消耗的物品,你不配去回忆它们。
个人看完电影,略有点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气愤,冯小刚选择了一个可以向前一步跨进的电影,却犹如他其他的电影一般,无法经得住持久地品味,让人不得不选择像片尾的萧穗子般叹息。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菠萝购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