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上古之初,有“知道”者,寿命绵长。其中“真人”和“至人”把握阴阳,寿与天齐,无有终时;“圣人”从八风之理,可凝神全形数百载;而“贤人”虽寿元最短,却也不是当今所谓“长寿之人”所以能比较。而且今人男二八、女二七始能有子;至男八八、女七八,却皆形衰神敝,无法生育,虽老来有子者,也终将半百而衰,这点亦不及上古之人“身寿而有子”。
古今之异,难道是天数使然?子观之今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起居无节,较古之人美其劳、任其服、乐其俗,志闲而少欲、色不劳其目、淫不惑其心,可知之矣。
人生天地之间,生老病死皆在阴阳四时、九州六合之内,怎能不留意四季气候流转、日常吃穿住用,宜当学习周围万物生长收藏之道,裨益自身形神。
春天万物始荣,谓“出陈”,当养“生”之道,勿杀勿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夏天万物荣茂,谓“蕃秀”,当养“长”之道,志不怒,探索外物,发泄精力,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光明气爽,谓“容平”,当养“收”之道,收敛神气,心平气宁,无志于外,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水冰地坼,谓“闭藏”,当养“藏”之道,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志藏神匿,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逆此四时者,伤五肺,疴疾起,生痿厥、飧泄、痎疟……养生之道,在治未病;病已成而治之,晚矣。
细细思考天地间生命的延续,你总能发觉一种视之不见的东西在左右这一切,用古人的话来讲,那东西就是“气”或“天气”,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阴阳”。这种“气”遍布天地间,游走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五窍之中。就人体内的阴阳之气而言:
阳气如同守卫,散布在身体外侧,抵御外界风邪,同时允许其内阴气的正常出入。作为一种防御性的气,其自身强度除了受外界寒暑燥风湿等气候条件的干扰外,它还会随一天二十四时自由调整:平旦而生,日中最隆,日西虚而闭,收于体内。所以暮色起,不扰筋骨,不见日露最佳。此外,起居如惊、大怒,阳气也容易虚浮,被邪气乘虚而入。阳气我们明白了,那阴气就容易明白了。
“阴之所生,本于五味,伤亦在五味。”说的是阴气的产生,来源于食物中的五味。哪五味?酸甘苦辛咸。一般来讲,阴气通泄于五脏之内,所为阴之五宫。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定离不开自身阴阳的协调,这就是所谓的“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但不考虑外界因素的阴阳协调真的存在吗?也就是武侠小说所谓的强者“自成天地”是否存在?我想今人是没希望了。
“风者,百病之始也。”自然界四时的气候变化,形成了所谓的“八风”,而八风发病于人体五脏,再循着经络再作用于四肢、躯干,便是所谓经“五风”。春病肝,循经病于颈项;夏病心,再作用于胸胁;仲夏病脾,同病脊;秋病肺,再影响肩背;冬病肾,伤于四肢。为了便于诊断,古人以阴阳区分四时及所病之位。
春病在阴,夏病在阳,秋病在阳,冬病在阴。人体以背为阳,腹为阴,则五脏之阳中之阳者心、阳中之阴者肺、阴中之阳者肝、阴中之阴者肾、阴中之至阴者脾,其病时与四季相对应。而五脏除了与四时相对应外,古人还总结了其他的对应组(按顺序):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时:春,夏,仲夏,秋,冬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启明星,辰星。
五味:酸,甘,苦,辛,咸。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畜:鸡,羊,牛,马,猪
五谷:麦,黍,稷,稻,豆。
七窍:目,耳,口,鼻,二阴。
数五:八,七,五,九,六。
所伤:筋,脉,肉,皮毛,骨。
那么一天中的阴阳呢:平旦到日中,阳中之阳;日中到黄昏,阳中之阴;合夜到鸡鸣,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阴中之阳。
阴阳各在其位,反作而成病,但却也能互相转化,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