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生动描述“房老虎”众生相
邵明上海金融文化2017-03-16
点击上方“上海金融文化”,一键订阅本微信
金融文化信息一网打尽,不定期送出惊喜!快快关注哦!
邵明的《房老虎——上海房子的那些事》由今日出版社出版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读者们纷纷称赞本书内容丰富精彩,见解独特,语言通俗贴近生活,读后对“房老虎”有了新的了解和感悟,是本难得的好书。有人甚至昵称作者邵明为“房老虎”。这里摘录部分章节。
人与房子
英国建筑学理论家希利尔在《空间是机器》一书中阐述空间句法时,解释了空间构形的本性。他认为建筑早已不单是人类最初的栖居、庇护之所,它里面其实蕴涵着一种复杂的逻辑关系,即“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这种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区别既产生物质上的分离,又产生社会上的分离,即在围合空间内只有认同的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才拥有特定的权利。也就是说,建筑在社会中有了“等级”差别。
我们这一代人在轧朋友(谈恋爱)时,就听人家讲侬住了“上只角”还是“下只角”。现在是讲侬住别墅还是住公寓、是住高档商品房小区还是一般小区、如果侬是住了动迁房或者是职工安置房就相当于90年代前住了“下只角”或者棚户区。现在如果带女朋友上门,侬小区里有人赤膊、穿拖鞋、困了躺椅上乘风凉,女朋友回去跟丈母娘一讲,侬就吹脱了(不谈了)。所以现在看人的身价,侬带劳力士、带三克拉的钻戒、开大奔木有用,侬开到别墅里停好侬是小开(富二代),侬开到一般商品房小区里停好还算可以,侬如果开到动迁房或者职工安置房小区里一停侬肯定是木有花头,如果侬停了经济适用房小区里侬属于脑子进水了(按现在政策侬连住的地方也要木有了,没收)。所以讲侬居住条件好坏直接关系到侬婚姻大事。现在小青年讲拼爹还不够,还得要拼房子、拼车子。拼出人性命也有的(为了女朋友只好拼命了)。
邵明在《房老虎》新书首发仪式上讲述写作过程。
近来我与当时的“房老虎”聚餐,伊拉对过去的弄堂生活十分留恋,现在虽然有的住进了“上只角”(高档商品房),但生活中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如当初的发小不在了、麻将搭子没有了、谈山海经的朋友找不到了、有的小区连上海话也听不到了)有一种失落感。所以讲上海人对于弄堂生活有种讲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对于上海的老人来讲“上只角”、“下只角”已不重要,住宅的等级观念是年轻人扎台型的事,生活在“过去”才最有味道。早上几个发小一起吃早茶嘎讪胡,下午找邻居打几圈小(卫生)麻将,夜里跟朋友吃几口小老酒,这才叫做人了。人老的一种表现就是怀旧和寻根,上海弄堂就是上海人的根。海深回流,叶落归根,上海人是否还能把根留住?还能像获奖电影《世界源头之旅》(也有译成《寻根之旅》)一样让人看到童年的小屋和儿时生活的场景吗?
进入新世纪,港、台富商在市区收购花园洋房,有些是出于投资,更多的是怀旧和寻根。现在有许多精品屋、咖啡店、酒吧都是老洋房改建的,成了上海一道让人怀旧的风景线,也使海派文化得到了传承。
当年租界里的洋房。
长乐路上洋房改建的酒吧。
绍兴路27号的“老洋房”是幢两层楼的花园洋房,曾经是“海上闻人”杜月笙送给他四姨太的私人住所。现在改成老洋房饭店。
新天地的石库门弄堂已成为没有内涵的商业场所,田子坊还有点老弄堂的味道,步高里是上海目前仍保留原汁原味的石库门片区,但里面的住户大多是新上海人(外来打工者租住的)没有归属感,更谈不上对石库门的感情,所以没法与欧洲的老城区(如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相比,没有历史的传承也没有古建筑生命的内涵。我认为主要是许多成规模的石库门弄堂(含新式里弄)私房改造后它的产权发生了变化,大多成为公有的和不成套的(一幢楼里有多户住户)使用权房屋,拥有产权的房管部门没钱也没有积极性去维护,居住在里面的住户又维护不起(没能力),所以一拆了事谁都不心痛。不像欧洲产权清晰私人有维护的积极性,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所以欧洲的文化传统能代代相传,留下许多有记忆和故事的老建筑。
对于房子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小青年追求扎台型最好住别墅和高档商品房小区(如古北新区,陆家嘴金融区,碧云国际社区,佘山别墅区),好讨娘子。老年人看淡了世界一切都是浮云,只要生活方便和惬意。富二代和土豪追求住宅的奢华,而老克拉追求住宅的内涵和舒适。住宅的“等级”差别不会消失,就像贫富差距不会消失一样,人们只能面对现实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