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你好,李焕英》,前半场笑得很大声,后半场止不住地流泪;前半场快乐勇敢,后半场珍惜不舍;前半场看到孩子的努力,后半场看到父母的深情。像人生一样,前面是欢喜,后面悲伤,但是我们的一生,不就是在欢喜里驱赶着悲伤,在悲伤里怀念着欢喜吗?
之前看过贾玲的采访,说这部电影对她来说很重要。看完电影,我好像明白了她说的“重要”是什么。因为那“让妈妈高兴一回,哪怕一回”的执念,是她放不下的心结,这部电影是她对自己的救赎。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成功能不能真正化解贾玲心里的遗憾,但如果有化解的话,我相信不是票房,应该会是她在拍这部电影时付出的真心,还有让跟她一样没能让父母看到自己奋斗之后样子的人们,能够相信父母在你成功之前也是幸福快乐的。
可能我就是其中之一吧。自从父亲离开之后,我几乎不主动跟周围的人谈论他。那是我不能随口聊的话题,那是心里深深的遗憾。因为想起来就会有抵挡不了的悲伤,那是跟人生里其他的遗憾不一样的悲凉和心痛。如果是其他的遗憾,好像都可以追回一部分,可偏偏就是“死别”这件事情,只给人无力的痛感,是不能通过现在或者未来的努力来化解的。
我们总是擅于对孩子展露自己的深情,但是对于父母我们更自如的方式是做被宠溺的那个。可以在这样的关系里,谁能说孩子不是更不愿意放手那个呢?
所以我选择不谈论,只自己回忆。记得他生病中间有段时间精神好一些,跟他在外面散步,他突然看着我说:“女儿,我们俩拍张照吧。”可能因为父女的心意相通,我一下就懂了他的意思,那是他怕以后没有机会了。而那真的是我们俩最后一张合照。
父亲对于我,就像是天色晚了,走到家的楼下,抬头看到窗户里那盏闪着温暖光亮的灯,那是我白天出行的铠甲,是我受伤回头的港湾。以前每学期离开家去学校的前一晚,父亲都会跟我聊很久,聊他的不放心和放心,聊我的成长和希望。我知道那是他的不舍、他的关爱、他的不得不放手,和他的坚定守护。那是在告诉我:前路很难,但是别怕,去吧!
我想谢谢贾玲的这部电影,或许我还是不能跟别人谈论父亲,就像贾玲还是不能让母亲开到这部电影一样的,但我们应该都可以放下遗憾需要弥补的执念吧。
要去相信他们的一生过得是幸福的,相信他们一直都很认真和努力地在过自己的人生,而对于孩子的期望是健康快乐就好。
最后,那些想要你陪伴更久的遗憾,那些没能跟你分享更多人生的遗憾,我会当成命运给予的烙印,好好携带着。以此提醒自己,珍爱往后的每个人间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