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图所示,这就是我看书过程中遇到的小插曲。一开始我还抱着一丝侥幸,说只要内容不缺就好,可一看下来,就发现内容是缺的,另外,我还抱着别的侥幸,只缺这么一页两页也不要紧,可再往后一翻,好家伙,连着好几个章节都是这样,这还怎么看啊?只能暂时把书放下,等哪天有空去图书馆再换一本吧。
这么想着,我放下了这本书,拿起了另一本书,可是思想却仍是被这样一个小插曲牵动着。不得不说,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挺让人窝心的,我看书喜欢一鼓作气看完,可是现在却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不得不暂停下来,怎能不窝火呢?
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本书的出版发型不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吗?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算哪一方的责任呢?出版社有疏忽的责任,那么图书馆这边有没有什么责任呢?图书馆内所陈列的每一本书会去一一查看质量吗?
我知道图书馆是属于公益性机构,我们去借书时,都常常是一些志愿者在那里上班,帮助大家处理借、还书事务,或许我不应该对图书馆有太多苛求。只是,还是免不了会有这样的疑问,正是因为这图书馆所服务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有大人,也有孩子,如果说图书馆对书的质量不把关,无论书本是印刷上的问题,还是书本内容的问题,图书馆都没有义务把控的话,那么像类似于前段时间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毒”教材书籍会不会同样出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呢?
不管怎么说,专门为孩子提供的教材类书籍,肯定在各方面都要比其他各类书籍把关严格吧?从把控的严谨度这一层面来说,图书馆出现有“毒”书籍的概率应该会更高吧?有些事情,还真不敢多想。
而且如果图书馆真出现有“毒”书籍的话,应该也会更加难以察觉吧?图书馆的书,不像教材,还有各级教师及校领导们共同翻阅使用,图书馆的书,要真进入图书馆了,到时候面对的可只是阅读者了,而这阅读者就免不了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但凡见着孩子在看书就是开心的,我们也相信图书馆里那些对孩子开放的书籍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基本上不会想孩子所看书籍内容的健康问题,而且孩子但凡愿意看书,我们也基本上都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借自己想看的书。
想到此,我又联想到工作群里的一些信息,那群里总会发出一些同事工作中或因粗心或为了省事而出现的种种问题。总是在群里沟通着这些事情,说实话,我看着那些问题单都有点烦,可想而知,他们那些每天要处理这些问题的人肯定更烦。
可是,工作中的这些问题真的不能避免吗?那也未必吧,其实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细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就好了,因为我也做着一样的工作。
言归正传,我那书虽然是不得不暂停下来,但我的笔记还是可以继续写的,当时刚好看完诸葛亮七擒孟获,感觉还挺有意思的,所以想把相关的笔记写一写。
书嘛,就暂时放旁边,需要的时候翻一翻,当然写笔记,必须得翻的,我可没那么好的记性。确切的说,我这记性可能要算差的,放下书,我只记得这内容有趣,但怎么个有趣法呢?却完全不记得了。
周日,带女儿去上舞蹈课之前,我想到了这本书,心想带上吧,到时绕到图书馆去,反映一下问题,再看看能不能换到一本内容完整的书。
女儿舞蹈课上完后,在准备往图书馆拐时,我突然想到自己忘记带借书证了,怎么办呢?犹豫片刻后,还是决定先去图书馆,要能直接换一本没问题的书就换,不能换就下午或什么时间再去借一本没问题的书吧。
走进图书馆后,我直接拿出那本书,跟柜台的工作人员反映了问题,然后把书放在柜台那里。柜台工作人员看到书中的问题,立马开启了电话模式,反映起来,至于她跟哪里反映,这我就不得而知。
我趁着空档,又去书架上找起书来。书架上《三国演义》的书还是有的,只是没有我现在看的这个版本的,其他版本的我拿起来看了看,可是,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排版,我是真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连续翻了几个版本的书,那排版几乎都是一样的密集,于是我放弃了找其他版本代替的念头,心想还是晚点再来看看有没有自己之前看的版本吧。
回到柜台,我也没想到要拿回那本有问题的书,即使我问工作人员要了,人家应该也不会给吧。
下午,我想起自己的日更,想到自己现在在更的《七擒孟获》的笔记还没写完,我才突然后悔起来,我干嘛要这么着急的去反映问题啊,晚个一两天或是几天会怎么样啊?
可是,这书还已经还了,懊恼也没用,那最后一点点内容,自己想想看能否记起来吧。
我试着想了想,脑子里可以用一片空白来形容,反正关于那第七擒的种种细节,我是一丁点都想不起来了。后来我又试着百度搜索,看看能不能借助网上的讲解想起大概内容来,可是看过网上的讲解,我也还是想不起书中的内容来。
我也想过,要不要直接借用一下网上的内容,把这笔记补全,可是想了想还是决定算了,网上的内容毕竟是别人的东西,自己本身看书就没记住多少,还要再偷这样的懒去敷衍,敷衍的又是谁呢?
所以,那个笔记暂时不写就不写吧,等什么时候把那书再借来后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