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是9月1日,一如既往的开学日
整个空气里洋溢着欢心的奔跑
也交织着成长的期许
单身失业女青年,也为自己设了一个flag
希望乘着校园新风飘起
临近中午,看书有些乏
拿起手机,购了票就出门
选了一个杜比影厅,配上香草冷萃
有点冷,有点淡
一人包一排,工作日下午的影厅感觉真棒
这是近几年唯一一部让我从头至尾没有拿起手机的电影
首先,音效不错,一开始的轰炸,小心肝有点被吓到
其次,台词非常精炼,有深度
没有故事的时间轴
敦刻尔克用三个救与被救的视角
记录了一场海上硝烟的战争
眼眶里充盈着泪珠,全程,几个点,几个特写
不免流了下来
如果这属于战争片
这有别于国产剧里领导的精英指挥
满腔民族的仇恨
最终赢得胜利的喜悦
敦刻尔克的每个人都是战士
每个人都尽本能去存活
每个人都让自己的活着更有意义
如果这属于纪录片
这有别于某些纪录片的血腥和残酷
敦刻尔克没有死亡的特写和满镜死尸的壮烈
而是海陆空并行诠释撤退的艰难和战争中人性的壮烈
每个人都希望活下来
每个人都为更多的活着而活着
英国船主
我这么大年纪的人发起了战争,不希望让孩子们去遭受受罪和死亡。作为已牺牲军人的年迈父亲,他得知对岸有需要解救的军人,毅然扬帆起航。海军士兵的畏惧他包容,可能生存的海上着陆的空军他执着。他用已逝长子的技术,指导幼子掌舵小船,规避敌军战机的轰炸。
皇家海军指挥官
平衡政权与军人,完成丘吉尔的至少三万军人的撤离(实际三十三万)是他作为军官对上级命令的执行;敦刻尔克大部队离开后,他留下了,他要加入法军战场,营救更多的人,这是军人的血性。
皇家空军士兵
为营救岸上的同胞,耗尽机油,轰炸最后一台敌机。缓缓着陆后点燃战机,坦然接受德军俘虏。最后徘徊在海岸时,岸上大部队已撤走,海岸线清晰空旷,全程面罩的他眼神泛起笑意。大概每个起飞的战士,都没想自己活着回去吧,但是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战斗的意义。
前线撤退的战士们
枪击声中的逃离,轰炸声中的侥幸,海上漂泊的意志,漏油焚烧的挣扎,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线边缘擦肩,却在坐上故乡的火车后无法抬头。作为战士,给自己贴上了逃兵的标签。窗口递入酒瓶的老者眼里满心欢迎回家的炙热,报纸上撤退为了更大的战争胜利的肯定,给予了他们再次为民族燃烧的斗志。
每个人活出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