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班里的一名同学向我推荐了《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他说,他被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西努力追求自己梦想,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所感动。我被他的话感动了。假期三天向他借了这本书也读了起来。期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耐人寻味。
感恩节的时候,弗兰西生平头一次撒了个精心编造的谎,结果被人识破,从此立志当作家。
感恩节前一天,弗兰西在教室里做练习。四个被选中的孩子会上台朗诵一首关于感恩节的诗歌,手里拿着感恩节那日的象征物。一个孩子手拿着枯干的玉米,一个拿着火鸡爪子(代表整只火鸡),一个孩子拿着一筐苹果,最后一个孩子拿着小碟子那么大的五分钱的南瓜馅饼。游戏结束后,火鸡爪子和干玉米扔进了垃圾桶。老师会把苹果带回家。她问有没有人要那只南瓜饼。三十张嘴都在咽口水。三十只手都想举起来,但是没有人举。有些孩子很穷,很多孩子很饥饿,但是孩子们都有骨气,不肯接受施舍的食物。由于没有人举手,老师让大家把馅饼扔进垃圾桶。弗兰西这时候忍无可忍了。那么好的馅饼怎么能扔?她还从来没有尝过南瓜馅饼呢。对她来说,这馅饼只有那些乘坐着华盖大马车的人,只有那些印第安勇士才可以吃的。她太想尝尝了。她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谎言来,于是举手了。
“我很高兴这馅饼有人要。”老师说。
“我不是自己要。”弗兰西撒起谎来,故意露出自豪的神情,“我知道有个人家特别穷,我想把馅饼给他们家。”
“好的。”老师说,“这就是感恩节的精神。”
那天下午,在回家的路上弗兰西就把馅饼吃了。不知是良心受谴责,还是味道不熟悉,她并不喜欢南瓜馅饼,吃起来味同嚼蜡。下一个星期一上课前,老师在大厅看到弗兰西,便问那个贫穷的人家是不是喜欢那只馅饼。“他们很喜欢。”弗兰西说。她看到老师似乎很有兴趣,便添油加醋起来。“这户人家有两个小女孩,金色的鬈发,大大的蓝眼睛。”“还有呢?”老师接着问。“还有……还有……她们是双胞胎。”“真有意思。”弗兰西心血来潮,接着说:“其中一个的名字叫帕梅拉,一个叫卡米拉。”(其实这都是弗兰西给自己并不存在的布娃娃取的名字。)“她们很穷很穷。”老师说。“是的,她们很穷。她们都三天没吃东西了。医生说,要不是那馅饼,她们都没救了。”“这么一个小馅饼,”老师轻轻地说,“却能救两条人命。”弗兰西知道自己这谎撒大了。她痛恨自己这么鬼使神差地撒弥天大谎。老师弯下腰来,搂住弗兰西。弗兰西看到她的眼里有泪。弗兰西崩溃了,悔意如潮水般涌来。
“这都是谎言。”她坦白承认,“我自己把馅饼吃了。”“我知道是你吃的。”“您别写信到我家。”弗兰西央求,想到那个地址并不是她真正的地址,“每天下午放学,我会留下来……”“你有这么好的想象力,我为什么要惩罚你呢?”
小说写到这里,我进而想开去……我们检查作业时,学生经常说,作业忘带了,作业丢了,作业被弟弟妹妹给撕了等等各种理由。于是,我们对孩子进行了一顿教育,目的就是下次作业能够按时完成。可细想想孩子撒谎大多出于两个目的,渴望获得奖赏或者害怕遭到惩罚。那么,如果孩子知道并且体验过自己虽然犯了错,却依然可以被接纳,他还会撒谎吗?想想我小时候,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的同学,一定有把自己家的钱拿出来假装是在路上捡到的,交给老师,只是为了得到一句“拾金不昧”的表扬。考试没考好,回家怕父母挨打。就撒谎说试卷没发或者各种理由。这其实就是孩子“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
回过头来,再看那位老师对弗兰西的包容,不只是出于对贫穷的同情而是出于对孩子的理解和疼爱。她保护了弗兰西的想象力,更保护了弗兰西的自尊心。她的眼泪,如一剂灵药,抚慰了那颗天真而易碎的心。后来弗兰西凭着坚持不懈的奋斗走出了贫民窑,考上了大学。
自然,现实生活不可能如童话般那样美好,但被温柔以待的孩子因此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指责、抱怨、嘲讽……以及背后的轻蔑、愤怒、憎恶……不可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突然想起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从参加工作之初,到后来的几十年里,我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宁可让学生欺骗我,我也要尽可能不冤枉学生。
在今后的教育生活中,我也要相信“相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