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县级校长肩负着更高的教育使命?
因为县级学校,是中国教育的底线。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各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水平基本可以划分为四个梯队(见图1),上海、北京等地为代表的“高位优质普及地区”、辽宁、浙江等地为代表的“高位普及地区”、江西、安徽等地为代表的“普及地区”以及青海、西藏、贵州等待为代表的“底部攻坚”地区,这四个梯队在“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应该各有侧重。但是即使是在“高位普及”、“普及地区”,区域内校际之间差距也极大。对相关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来看,县镇一级中学,学生退学、优质教师大面积流失现象严重,反智主义抬头,即更多家庭和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相信“读书越多道德越败坏”论。
县镇一级学校校长,必须比一般教师、家长,更认识清楚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于普通家庭的意义,教育对普通个体的意义。
第一、教育让人更具人性,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没有中国的数据样本,仅用英国的数据来说明,教育能让人更文明,有更高的道德感。英国的21-25岁的成年男子群体中,未受教育群体比受教育群体受徒刑率高出8.57倍,犯罪乃至受徒刑可以说是道德水平低下的极致体现了。换一句话说,学校重视德育,让更多学生直接接受道德养成教育,表现出仁爱、友善、责任、担当等美的行为;让更多孩子留在学校,也减少了暴露在非道德环境中的可能;通过有效教学、丰富的课程,让学生提升了逻辑思考能力,也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培养了更多更好的社会互动技能——一句话,教育,剥去了人的“兽性”的外衣,让人更具人性,止于至善的可能。
城市化进程中,以文化修养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完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社区等,对人的文化素养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人们通过教育,实现其一,“城市性”强化,即规范、法制的遵守以及道德的底线要求等;其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的完成,即农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如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县级学校,恰恰肩负着提高基层民众整体素质,提高城市生活能力的使命。
第二、教育改变命运,对提升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真理依然成立。“学历”不代表能力,但是代表着改变生活品质、生命质量的基础。
这是2011年中国的平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的关系。下图显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平均收入比起高中文化劳动者有一个质的飞跃(超过2.5倍的差距)。美国的数据显示,硕士学历以上的人群中百万富翁是高中学历中百万富翁的人数,高达是30倍。这也是无数权威统计资料证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水平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指标都呈无可争议的正相关。
我们必须相信,学校教育,依然起到了改变人的命运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县级学校,“有质量”是更多普通家庭的、农民家庭的孩子走入高等学府的保证。县级学校的校长,要比普通人更坚定地相信,并推动更多普通家庭、农村家庭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接受年限更长的学校教育,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意味着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也意味着从“无产”走向“有产”的更大可能。
第三、教育改变思维,对提升生命质量具有更大意义
教育的根本是通过环境帮助被教育者形成一个好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的思维模式。
县级学校校长,很容易抱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一线、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相比,教育理念、家长所属的阶层尤其是家长的受教育背景、教师专业水平、教育信息技术等极大制约了县级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不能在当地的学校教育中,通过教育改变思维方式——至少,教育可以让人认识自己;教育可以让人在“最佳焦虑”中寻找改变的行为;教育能够让人关注的焦点从“寻找适合于我的生涯”转向“发展属于自己的生涯”。
二、县级学校校长对教育的认识
我们应该坚定地反对,“文凭”等于“能力”,“考试”等于“教育”。县级学校校长很容易局限于,为孩子们提供“饭碗教育”,也即,学校教育的一切目标,是为了孩子们的生存,将孩子们送到更高学府,更好的地方的更好的专业、大学,就已经“功德圆满”了,满足于此,实际上,教育使命的格局并不高远。为了生存,并不能为此而剪去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要推动孩子们去追求“有所求”的更高层次的幸福,以及生命的价值。
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养生存技能,而是提升生命质量。拥有知识与技能,仅仅拥有或者拓宽了人生的长度与宽度,缺乏人文的维度,就缺乏了生命的内核,无法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爱默生说过,“人生唯一有价值的,是有活力的灵魂。”因此,相对于知识与技能,人文精神、历史观、道德素养、审美能力、生活态度等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格局、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很多县级学校,用不科学的方法教科学,不艺术的方式教艺术,不道德的方式教感恩……我们是否需要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三、县级学校的实践策略
在努力提升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质量的学校改进中,需要从以下四点做出实践。
第一,目标清晰,格局高远。
学校不拘泥于所谓的教育质量——升学率,而是更关注每一个完整的、独特的、鲜活的生命个体。
县级学校,更应致力于为每一个生命的质量负责,给予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所谓“幸福生活”,与金钱、权力无关,更应该是一种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的、真正发自内心为自己骄傲的生活。
县级学校的高远格局,应该是,要帮助每一个生命个体,突破家庭的文化桎梏,勇敢地寻找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在某种既定的(或者社会偏爱的设定)生活圈子中,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完善自己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并不断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
第二、在“所想”和“所为”之间寻找平衡,达成实效。
从时间的角度而言,孩子们在校学习生活,时间用在哪里,代表着体验、经历的不同。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学校不是满足于拥有一个图书馆,而是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一个有质量的学校。
从资金的角度而言,所有的学校都短缺资金,校长需要集中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但是什么是最需要的地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教师专业的发展?资金的使用体现了校长的价值选择与认同的不同。
从优势的彰显而言,教师的优势和优势的教师,用于何处?是用于研究教材、考卷、考题以提升学生考试能力,还是用于课程开发,以丰富性、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来满足更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第三、深化学校改革的关键,是课程。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目前,县级学校最难的是,要“为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展现设计具有最大价值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制度,为每个学生多方面的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和多元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校长们要认识到,真正公平的教育,是适合自身的教育,从结果上来说是成为他自己。“人在教育过程中被工具化,使得人在教育中丧失了应有的自由,因而也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这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
落实学生学习权的根本,是学校课程的改革。课程不变,学校的课堂很容易桎梏于“双基”的落实;学校课程的功能发生变化,从基础型发展到拓展型和扬长型课程的时候,学校的课堂,才可能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概念教学法、直接练习法走向综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得以实现,思维方式的改变。
第四、学校教育的根本,是文化立校。
文化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生活方式的总和。人们在这个世界,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精神生活的总和,是为生活方式。“城市的精神文化”与狭义的文化概念内涵相一致,是相对于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城市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一个人的权利、尊严更多地依赖文化来确立。因此,学校教育,尤其是县级学校,更应该注重“文化立校”,培养人与自然,与城市,与社会的共生意识;应该注重艺术修养,重视学生艺术审美与体验;应该注重通过社会实践和学校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宽容精神;应该注重拓展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等等,主要目的还在于帮助向城市迁移,或者逐渐城市化的人们,理解、认同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了解城市生活中支配行为的一整套规范、准则、价值观念等,尽快地适应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 转移,较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成为共同发展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的一员。
总之,县级学校校长,肩负着更重大使命——在城市化过程中,让更多人从“有知识”走向“有文化”,更好地适应、创造生活,成为有更高质量生命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