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碗稀饭”看共产党人的勤俭本色

从“半碗稀饭”看共产党人的勤俭本色

——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精神密码

近日,一则关于习近平总书记上世纪90年代因半碗剩饭与秘书谈心的故事引发广泛共鸣。这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却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勤俭作风和精神底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这“半碗稀饭”里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一、一粒米中的为民初心

“我们都当过农民,应该都知道,一粒米就是一滴农民的血汗。”习近平同志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粮食背后的民生分量。从陕北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到主政一方,他始终保持着对劳动成果的敬畏。在河北正定,他睡的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褥子;在福建宁德,他拒绝办公室翻修,坐着旧车跑遍闽东;在浙江工作时,他力推公务接待简化,倡导自助餐制度。这些点滴选择,折射的正是共产党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作风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调研途中吃大盆菜、边防哨所排队打饭、回梁家河执意交餐费……这些场景传递的不仅是个人习惯,更是“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执政逻辑。正如他在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勤俭节约的习惯应该保留下去。我家里到现在,盛在碗里的,一个饭粒都不能丢了。”

二、作风建设中的“铁规矩”力量

“有什么抹不开面子的?是遵规守纪重要,还是人情往来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的叩问直击“四风”问题要害。从中央八项规定到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制度设计不断拧紧“过紧日子”的螺栓。在河南考察时,他更明确提出“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彰显了作风建设“徙木立信”的坚定决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50年前青年习近平的知青登记表上,“吃苦耐劳”的评语与他后来“补丁褥子”的选择形成呼应;宁德工作时“车旧房简”的作风,与当下严控“三公”经费的要求一脉相承。这种跨越时空的坚守,揭示了共产党人“生活关”背后的政治逻辑——党员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始于吃喝玩乐的“小节失守”。

三、新时代勤俭观的实践启示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重提“半碗稀饭”的故事绝非要求人们回到“吃糠咽菜”的年代,而是呼唤一种更为深刻的文明自觉。数据显示,我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粮食约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反观习近平总书记“精算出国访问住宿天数”的指示,体现的正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更深层次看,勤俭作风是连接党心民心的精神纽带。从革命年代“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到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共同富裕”,勤俭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政治命题。它时刻提醒我们: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浪费都是对人民信任的透支。

“一木一诺”得民心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续写新篇。从“半碗稀饭”到“八项规定”,从“补丁褥子”到“光盘行动”,共产党人用行动证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和艰巨发展任务,我们更需以“半碗稀饭”的清醒,将勤俭节约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战斗力,让“铁规矩”真正成为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压舱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