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养育的缺失:我在冲突中学到的重要一课

那晚,我和儿子又发生冲突。我情绪化的撤回了允许孩子明晚玩蛋仔游戏的请求。儿子见我说的认真,自己也着急了,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嚎啕大哭,把头埋进抱枕里大哭,仿佛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一般,嚎啕大哭。那阵势从未有过,甚至带着绝望的呐喊。儿子在哭,我在生气,我也在动摇,被他的哭声惊动了,也是自己执拗的性格不轻易妥协。我气不过,又提出新的要求,把计划表放在儿子的学习桌上。要求他在出游前的最后三天时间里,认真刷牙,康复训练,跑步三公里,户外两小时,每项都完成,才可以玩蛋仔。孩子哭累了,仰着头倔强地看着我,让我随便。次日,儿子吃完早饭就着急做康复训练,他在期待着夜晚的蛋仔游戏,还邀请爸爸妈妈围观。

我越发感受到儿子明显的挣脱和想获得独立和尊重的心情,我需要适当放手,需要换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却执拗的一塌糊涂,固化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情绪处理的方式。很多时候,我和自己置气,不想管孩子们了,只想把自己活好。


期末考试前,儿子做了一份暑假旅游攻略,他的目的地是丹东,我们约上朋友家孩子一起出游。儿子自己做的攻略,自己选择的景点,逛的非常认真,意外的非常配合拍照。在旅行中,儿子习惯性冲在前面探路,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出门前我们做好的约定,被他忘在脑后。儿子在海边和我软磨硬泡很久,想租个游泳圈下海。人山人海的博物馆,儿子不想跟讲解,坚持自己逛馆,我还要兼顾婴儿车里的妹妹;儿子执意一个人留在酒店玩电子产品…。

同行的朋友提醒我要设定自由的边界,安全是一切的基石。通过几天的共同相处,朋友看到我孩子拖拉背后的行为习惯,分析孩子成绩一直不错的动因,也在善意提醒我拓宽认知边界,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狭隘单一的认知会阻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与朋友的想法一致,行为上却出现了无意识的偏颇。平时孩子在学校表现好成绩好,我们都会给予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平日孩子在家拖拉,无节制,无时间观念,我给予的都是批评,这种带着情绪的评判行为,又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行为,他在家里和在学校是两种状态。孩子的小小进步,我习惯性忽略,只盯着结果是否达成目标。

我忽略了人的差异性,我几乎在用简单粗暴(完美主义)的逻辑,机械化的养育着一个复杂体系的生命体。我高估了自己对他的掌控,我也低估了一个新生命想要成为更好的自我的可能性,我差点扼杀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力。我做的有点多,说的也有点重复。我相信这个世界至真至善最美的东西,都不是费力吃苦得到的。是我用错了方法,所以才会觉得吃力。别让“不爱”进入认知。



朋友从业心理咨询十多年,她做过无数问题青年的心理疏导,也见过太多好儿童的沉沦。她问我一个问题,当你和孩子聊天时,孩子有没有看着你的眼睛?你在他的眼睛里又看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拽出了当下的情境。我努力回忆我和儿子这两年的沟通场景,我的温柔和耐心少了许多,儿子眼神里的温柔和依赖也变少了,多出一种少年不服气的执拗和沉默的对抗以及不被理解的委屈。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孩子留给我的共处时间不多了,他在一天天长大。我必须成长,才能帮孩子成长。


朋友和我强调的情感基础,家长需要经常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意,说出你爱他,拥抱他,亲吻他,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清清楚楚地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自己是具备爱的能力的。朋友说的情感基础,让我想到看过的几本育儿书。李玫瑾教授提到的《心理养育》,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她提到的亲子关系的基石就是情感抚育。《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那本书也提出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行为,提升价值感。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也提到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他们的经验和观点,统一指向了情感的深度连接。我看了许多育儿书,实操时潜意识又在做祟,在自责的过程中,把能量消耗殆尽了。这两年,我不经意间忽略了这件重要的事情。人格始于遗传,成于养育。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无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多么爱他,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所以心理营养要多样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