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一个月,母亲来电对我说:“大妹明年正月初三初四结婚,你得做千娘(家乡话),要穿红衣服。”我听说过乡俗婚礼上需要两位千娘这回事,但不知为什么选我,作为千娘要做些什么,都一概不清。问母亲,她说到时就知道了。
为了参加婚礼,我于年前几天赶回赣南老家,和母亲一起去购买嫁妆:行旅箱、脸盆、洗澡盆、镜子、梳子……一律的红色,喜庆得很!
年如约而至,又在声声炮竹里过去了。正月初二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帮厨,开始宴客四桌,请的都是叔伯家的堂兄弟们,这样的宴客俗称起厨。初三那天,继续宴客一天,早餐吃面条鸡蛋之类的,中晚餐客人开始增加,有十几桌的样子,每桌16个菜,冷盘热盘都有,荤菜居多,最有特色的那道菜是“瘦肉红枣炖龙眼”,甜味,好吃!初三中午,按以往习俗是嫁妆出门,但后来为了省事,干脆嫁妆和新娘一起出门,都挪到了初四了。
初三晚上,作为千娘的我们(我和一堂弟老婆),要为新娘捡箱(习俗),所谓捡箱,把买来的箱子打开,往里面放钱,而放钱在箱子里,又俗称压箱。压箱的钱一般都是亲戚朋友送的礼金,多的几千,少的也有两三百,算起来也能有个几万吧。除了压箱的钱,还要准备几个红包,是给大妹夫的长辈的。最后是放红色毛巾,每个箱子六条(为什么要放我不知道)。初三晚上最后的一个流程是我和小妹要帮大妹暖床(习俗),三人挤在一张床上睡,真的很暖啊……
初四,重头戏开始啦!凌晨四点半起床,洗漱完了,堂哥里辉五点开车把我们送到县城的“薇薇新娘”,五点半大妹开始化妆,化完妆,穿上她自己买的秀禾服,真漂亮,真真是新娘啊!堂哥又开车把我们接回去,回到家后,新娘得一直呆在房间里,不能出去(习俗)。有些好奇的小孩便偷偷地在房门口逗留,想看看新娘子有多美,眼里满是欢喜。
大概十一点左右,听见有人说,婚车来啦!母亲便大声吆喝:“准备鞭炮,车一到就点燃!”没多久就听到噼里啪啦一阵巨响,接着是浓烟滚滚,然后从烟雾中走来一个挑担子的人,定睛一看,原来是大叔。大叔把担子挑到一个空房间,母亲叫我们两位千娘过去。只见担子是两个箩筐,第一个箩里装了一只鸡、一块肉、还有六个红包(六个各有其名)其中两个红包是给千娘的;第二个箩里装了六样果,所谓的果有:葵花籽、西瓜籽、花生、毛栗、坚果、龙眼。母亲把东西看了一遍,便开始回礼,回的礼物放在箩里挑回去。回礼原则是必须双数,不可单数。
午餐开始啦!俗称正酒,新娘带着我们两位千娘和几个女孩一桌,桌子摆在客厅的左边,人数为十人,此桌只能是女的。右边对应的是新郎带着九个男的一桌。开餐之前,新娘新郎要敬酒,我们两位千娘负责倒酒和开路。敬完酒后,新郎要吃肉(习俗),但肉不是那么容易吃的,要给钱,给多少呢,我的几个堂哥堂弟开始“敲诈”,好一番讨价还价,一千八百吃了那碗肉,贵呀!
酒席过后,一阵乒乒乓乓的整理,客厅空旷了。嫁妆要出门了,我们两个千娘开始把嫁妆摆在客厅中间,箱子的锁打开了,让我的两个堂兄锁起来,俗称落锁。点香,燃鞭炮,嫁妆送上车了。
新娘该出门了,客厅的八仙桌上点好了红蜡烛,梳妆镜放好了。换新鞋,我们两位千娘一人换一只,换下来的旧鞋,由母亲的围兜兜着。新娘站在椅子上,两手背到后面,洗手,洗手用的红水里放了已染红的四个鸡蛋,手也必须染红,新娘的眼睛必须看向前,不能看后面,说是一直向前莫回头。洗手过后,我最大的堂哥抱起新娘跨出大门,母亲则抱着插着蜡烛的米兜送到大门口,然后又是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意味着从此以后,新娘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初四晚上,客人走的七七八八了,家里依旧开了四桌酒席,俗称散酒。晚宴过后,母亲和父亲及帮厨们花了好大力气,才把所有的东西整理归位。当然,帮厨的,每个人都分到好几百的感谢费,这也是婚礼必须准备的费用。
两天的婚庆宴,真的让我感觉到乡俗的繁琐和隆重,而我上文忘了讲的习俗还有:正酒前后的吹喇叭,新郎接新娘时要洗脸,新郎走的时候倒茶给岳父岳母喝等等……再看看父母的脸上,虽然疲惫,但是很高兴,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时候,随乡随俗也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