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回憶中是中學的教材。以前喜歡看紀錄片,面對書裡文皺皺的文字,它們不會跳動也沒色彩可言。每當老師提議看投影,那節課頓時有精神。眼前生動的畫面感、柔和地解說和行云流水的剪接,如果看完立刻考試絕對有勝算拿滿分。
離開中學後沒再接觸,手機化的社會更具誘惑、各大網站輪流宣傳、廣告最新上映的節目和電影,誰誰誰明星主角、有什麼看頭,他們總能捉住消費者心理和眼球,就算不去電影院也能看。
請問,出了社會看紀錄片的理由是什麼?
說說我這的理由吧。第一,18線以外的作家夢想,平常看書學寫作幾小時後大腦開始開疲憊,或是做家務時雙手忙碌但耳朵空閒,聽看紀錄片便是最佳選擇。讓眼睛稍微放鬆,大腦便些思考反而會更好接受新資訊。而且畫面帶文字富有吸引力,隨時抄寫美句佳詞,非常適合學習寫作。
第二,紀錄片題材居多,適合各類型的故事或小說寫作附於靈感,有學生高考、人生第一次、地理風景和人文歷史等等,我暫時接觸這些題材,放慢他們速度,抄寫紀錄著。有時候還會回放,再次感受情境體會。它和電影不同的是:沒有誇張手法表達,呈現原味畫面,宏觀表達出來,不帶任何誇大廣告宣傳。
第三,它和新聞在我心裡是一樣,都是與外界接觸的媒介。透過採訪、探實,最後用正確和真實的方式傳播出去,讓更多人認識到、對世界充滿更多好奇心和同理心。
原來紀錄片的題材超乎我想像,適合孩子們的自然界、動物或生物生長片都有的,這輩的小孩太幸福了,不識字也可以通過看紀錄片了解到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