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古今中外都有划分为若干阶段的做法。中国古代就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划分为九个阶段。《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特别是指出每个阶段要做的事,给人指导和提示,有一定的实用性。
现代人则一般把人生划分为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世卫组织于2000年还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即45岁以下为青年;45至59岁为中年;60至74岁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75至89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这种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其他还有心理学中按心理发展的方向进行的划分等等。各种划分标准不同,且有变化调整。
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有各自阶段的课题。就如《礼记》所言:幼而学、三十而立......,到哪个阶段了,就要在那个阶段做好该做的事。相较以前,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更加广泛而多元,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努力拓展自己,尽力把人生各阶段都过得更精彩些。
比如,上学时老师常讲:学生的天职就是读书。确实不错,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再努力成绩上不去也不行,就像种田,虽辛苦劳作但收成欠佳,总不会得到夸奖。相反,好成绩却有“一白遮百丑”的神奇作用。学习好的学生在老师那儿都是有一些“特权”的,无怪乎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一说。但一味地追求分数,也给一些人带来了困扰,不时见到有的大学生高分考入名校,但面对不同于中学的环境而产生不适应的报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只追求分数的机械训练下发展单一,无暇顾及其他,造成视野狭窄、兴趣爱好缺乏以及价值观缺陷的“空心病”。本应无限美好的青少年阶段没有焕发应有的活力。
待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好好干工作”,是对每个员工的要求,爱岗敬业、踏实能干是衡量优秀与否的标准。这都没有问题,但青年、中年是人一生中最成熟的时期,除了工作、事业,还应该有生活、有爱好、有家庭,甚至还应尽可能的有副业,以增强抗压能力。能够有多个“支点”支撑自己,做到各方面兼顾,本身就是人格成熟的体现。
即便步入老年,也不应把自己封闭起来,仍有很多事情可做。很多退休后把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的人,其气质状态不输年轻人,那样才叫精彩。
尽量去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勇于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把人生的各阶段努力过得更充实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