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大学发放录取通知书季节!
回想自己上初高中经历,求学路上遇到好老师有多重要!
我在一个山区小镇上初中,当年中考升学,隔壁班的班主任钟老师特意到我家,说服我母亲千万别让孩子去读中师(那个年代中师包分配,成绩好的学生大部分选择上中专,老师有升学率,家长期待孩子早点工作,两全其美)。原因:读完中专,就会像老师一样,在乡镇中小学教书教一辈子,孩子一定要去大地方读书。
我妈把这句话记得很牢,我也根据老师建议上了县重点高中。
高考填报志愿时,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小地方老师也没太大眼界,提供不了有价值的建议,只要能考上就好。父母文化不高,填报志愿他们也帮不上忙。
我把钟老师的话记得很牢很深,自己根据填报志愿参考资料,先选地方再选学校,不大清楚自己爱好,也不清楚以后自己能干什么,专业选择调剂。
九十年代初,中国只有三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自己是南方人,上海在南方地区,作为备选地。根据自己的判断,上北京的学校有一定难度,天津离北京近,北京为冲刺的地方,天津为保底的地方。
结果是被天津的学校录取了,专业调剂成机电一体化。
毕业后在北京、深圳、广州的公司从事的职业和这个专业有点挨边,机电产品(通信类)市场销售。目前也定居在某省会城市。
个人观点:孩子高考填报志愿,除非孩子有强烈爱好,有明确的选择(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孩子自己无法明确判断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同等分数基础上:先选择地方,再选择专业,最后选择学校。
本科4年,研究生3年,学到知识很重要,长见识更重要,学会和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很多国家)的学子相处,听闻感受各省的风俗习惯,为踏进社会做好更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