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之问,让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很美,现实很酷。两者总有点距离,或许有汗水,或许有羁绊,但这是一段值得奋斗的别样旅程。
7月8日,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发布了一条微博,提到了梦想、提到了现实,一石激起千层浪。
颜宁说了什么?
她最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面对这群优秀的本科和硕士生,在常规问答之外,她问了几乎所有人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遗憾的是,20多位同学没有一位的回答让她“眼前一亮”。网友们形象地将这一问称为颜宁之问。
颜宁之问,简单一点说就是:如果你将来某一天拥有从事科研必需的所有客观条件(人、财、物和时间),你最想研究啥科学问题?
这无疑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关键词,就是你的科研“梦想”是什么?
看到颜宁之问,心中有种莫名的激动、感动和羡慕,仿佛藏在心中的那个“梦”又被触动。想起自己的研究生经历。经过多年的生物技术专业学习,也曾想投身科研,圆自己的科学家之“梦”。但现实就是如此冷酷,因为某些原因,毕业后没能从事科学研究,成为心中的一大憾事。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会让人期颐,但有时也会让人无奈。毫无疑问,颜宁看到了这段距离。她用“假设”将这段距离隐去,只是期待一个“眼前一亮”的答案,一个科研人的“梦想”。
颜宁之问,让我看到她对于科学的罗曼蒂克(romantic)和对于现实的清醒。
为什么会有颜宁之问?
这应该先从颜宁这个人说起。正如钱学森之问,能有颜宁之问,到底还是因为有颜宁其人。
颜宁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清华、美国工作过,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和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妥妥一个顶级才女。
颜宁之问,让我们看到了她的胸怀和气魄,更看到了她对于科学的执着和自有的浪漫。她心中有个“梦”,自由驰骋于科研江湖,实现自我梦想抱负的女科学“侠客”梦。
但人在江湖走,往往身不由己,科研又何尝不是如此。颜宁深谙现实,这是她的可贵之处。
她知道,唯有让梦想照进现实,才能为它的萌芽准备应有的土壤和营养。她并不急躁冒进,而是谨慎地说“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
从这一问的背后,我们看到了颜宁的期许。或许,她还有一句话未言明,“如果你们的回答能让我‘眼前一亮’,那这个‘假设’就由我们共同去创造”。
她内心潜藏着帮助他人完成这个假设的冲动。她愿意让梦想在他人身上延续。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颜宁之问会让我激动、感动和羡慕。
为国家优秀科研人才的觉醒而激动,为颜宁的担当和胸怀而感动,为学生有这样的导师而羡慕。
颜宁之问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这里面,除了颜宁本人的“名人”效应以外,还有客观环境的促动。
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无尽的未来,人类还有太多未知需要去探索、太多的难题需要去解答。这是科研人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又何尝不是我等百姓的期盼和热望。
当今世界,大国博弈加剧,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增进人类的安康与福祉需要更大的努力。
科技竞争成为大国角力的关键之所在。历史上从没有哪个时代,从庙堂到乡野、从南疆到北国,对国家之强大、科技之振兴的期望如此之迫切、共识如此之广泛。
大国博弈、科技突围、人才竞争,每一个都是当今时代的焦点和热点,都会点到社会的敏感穴位。
这就是颜宁之问引起强烈反响背后的现实逻辑。
怎样回答颜宁之问?
颜宁之问既是对学生的提问,也是颜宁对自己的提问,还是对时代的提问。
表面看考的是学生梦想与想象力,实际上指向的是两个主体:学生与社会,或者说客观与主观。
星空很美,但需要脚踏实地。从事科研工作需要梦想、抱负,需要想象力,也需要现实的支撑,需要奋斗去成就。
我们从颜宁身上看到了她的自信。她选择回到祖国创业,或许就是一种找寻答案的自我实践。
颜宁之问是个永恒的话题。
这一问的答案一半在她的“假设”,那就是社会发展的加持,现实条件的允许。剩下的一半,在学生这个主体,也就是主观的觉醒、梦想的点燃。
只要你有梦想,就有机会插上翅膀。不管你的愿景是什么,唯有让梦想照进现实,才能照亮前行的路。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投入会越来越大,科研的考评机制会越来越完善,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会越来越浓,满足颜宁“假设”的微环境将越来越多,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科研事业,让颜宁“眼前一亮”的回答必然会越来越多。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立足脚下的现实,凝眸远方的梦想,坚毅前行,你会发现,前路越来越宽广,梦想越来越清晰。而这,就是成长。